古蹟辦揭藍屋之謎

古蹟辦揭藍屋之謎

【本報訊】人人知道灣仔有一處叫藍屋,知道以「倒夜香」聞名,但沒有多少人聽過藍屋這名字的由來。古物古蹟辦事處昨日揭開謎底,原來70年代末期政府工人為外牆髹上油漆時,物料庫剛巧只剩下藍色油漆,於是整座建築物便由頂至底被髹成藍色,自此令它跟附近的高樓大廈與別不同。
大部份業權已被政府收購的藍屋建築群是由相連的藍屋(4幢)、黃屋(4幢)、橙屋(1幢)合共9幢3至4層高的舊樓組成,已納入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內。古蹟辦高級文物主任洪彬芬說,為了要保留藍屋特色,日後中標的非牟利團體除了要達到「留屋又留人」原則,讓希望留下的住客可以在復修後繼續在原址居住外,也要盡量保留建築物內的一磚一瓦。

鋁窗需拆除

落成於1920年代初的藍屋與黃屋,均沒有獨立洗手間或浴室,只有橙屋有洗手間。洪彬芬表示,申請團體將來可以在旁邊的空地興建衞生設施,供留下來的住客或遊客使用,而室內的地磚、木門及木窗都盡量要回復原貌,「好似黃屋有啲窗幾年前換咗做鋁窗,將來要拆番落嚟,裝番啲木窗上去。」
古蹟辦文物主任盧偉健說,木窗、木梯、木門等均是藍屋的重要特色之一,所以申請者日後即使要裝上空調設備,也不能裝窗口式冷氣機,只能安裝分體式冷氣機,就連室內安裝風扇,也必須跟藍屋室內建築風格脗合才能安裝。

屋內的地磚屬保留項目,中標團體日後需將地磚回復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