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先收症 翌日才分流貓頭鷹病房 紓緩緊急入院

晚間先收症 翌日才分流
貓頭鷹病房 紓緩緊急入院

【本報訊】公立醫院內科病房經常爆滿,大埔那打素醫院設立「貓頭鷹病房」於晚間接收病情穩定內科病人,翌日早上人手較充裕時,再安排有需要病人正式留院,令首半年內科病房夜間緊急入院減少51%。該院又加設6張外科病床及7個全身麻醉手術節數,進行中型手術,縮短新界東病人輪候時間。 記者:陳沛冰

大埔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袁卓斌表示,內科病房晚間人手較少,醫護人員又忙於處理急症,去年10月設立以貓頭鷹模式運作的急症病房,共有20張病床,晚間集中接收病情穩定內科病人;翌日早上人手較多時,由高級醫生或急症專科醫生決定病人正式入住內科病房、出院或轉院跟進。
實施貓頭鷹病房後,內科病人夜間緊急入院由08年上半年約2,070宗,減至今年上半年約1,000宗,減幅約51%。內科整體入住率,由去年上半年7,000宗減至今年上半年約4,750宗,減幅約33%。
另外,大埔那打素醫院並無外科病房,只可進行日間手術,中大型手術只能安排在北區及威院進行。該院下月起在急症病房加設6張外科病床及7個全身麻醉手術節數,預計每日可進行380個中型及長者小手術,如前列腺、割膽石及小腸氣手術。

設無線觀察系統

袁卓斌舉例說,如前列腺病人早上做完手術後入住急症病房,翌日早上可出院。措施可疏導北區及威院手術,院方已因應新增服務而增加急症室及手術室的醫護人手。該院行政總監鄭信恩表示,已獲那打素慈善基金撥款約100萬元,最快數月後在急症病房實施無線觀察系統先導計劃,病人只需在手指等位置接駁無線系統,護士便可遙控監察病人心跳及血壓等指數。現時護士要走到每名病人床邊量血壓,系統可同一時間為所有病人量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