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為金融海嘯下結論的一本書 - 盧峯

探針:為金融海嘯下結論的一本書 - 盧峯

過去兩星期集中寫了對金融海嘯的一些分析、檢討、回顧。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題目,即使寫上一年也不可能道盡金嘯的成因與教訓。今天想借用本月才出版的一本新書作為系列的小結。
新書是RobertSkidelsky勛爵寫的"Keynes-TheReturnoftheMaster"。LordSkidelsky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寫下了三巨冊的凱恩斯傳,讓他成為數一數二的凱恩斯專家。不過,他自稱只是個略讀經濟的歷史學者(economicallyliteratehistorian),不是個專業經濟學者。在金融海嘯發生後幾個月,他開始動筆寫這本不到二百頁的小書,希望提醒所有人包括政府官員、學者、市場人士及一般公眾,凱恩斯學說不僅僅是江湖救急的理論,不僅是教政府官員如何應對經濟衰退及蕭條,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明白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不是市場逃脫不了的本質,才是市場的真正面目。
根據LordSkidelsky,正因為人類的集體行為有強大的不確定性,有相當多非理性成份,市場達至供求平衡特別是最合理的供求平衡不是必然的,資源及人力充份利用的情況更不是常態,而是罕有的。以去年第四季為例,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明白爭先恐後撤出投資市場會損失慘重,造成通盤皆輸的悲劇,拖垮大企業甚至整體經濟。但所有人幾乎毫不例外的擲貨套現,即使只剩下十分一或更少的本金也要沽貨。投資者又把現金牢牢握在手裏,不肯借出,不肯投資任何新項目,造成經濟體系嚴重周轉不靈,要靠政府大開水喉才能勉強維持。
也因為不確定性才是市場的真理,要準確為投資風險(risk)定價成了不可能的事。只要投資市場出現大規模波動,不確定性這隻魔鬼就會跑出來驅使投資者爭相走避,搶持現金,並且迅速蔓延至不同的金融產品及市場。一些原來被視為穩健或低風險的投資產品即時變成高風險低回報的垃圾,甚至因市場關閉、企業倒閉而變成廢紙。雷曼投資產品令不少人血本無歸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LordSkidelsky認為今次金融海嘯後最值得反思檢討的不是具體如何監管銀行、金融機構或投資市場,而是改變集體思維,重視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本質,重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從制度設計到政策到監管規則都以應對、減少不確定性為主,例如提高市場透明度,限制過度複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加強金融防火牆防止一般銀行捲進投資市場引發的金融風暴……等,這些都將比限制高層花紅、薪酬更能對症下藥。
文: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