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反右運動中被扣帽子的人,能倖存至今的話,都已是七老八十的長者了。他們有些留在大陸,有些已出逃境外。在香港,經過民間組織的努力,知道最少有十名反右受害人。負責聯絡海外受害人,蒐集資料保留歷史的組織,名叫香港五七學社。
香港五七學社兩年前成立,即反右運動爆發的50周年。學社成立目的,一方面是保存歷史資料,讓後世鑑古知今,另方面也希望繼續為當年的受害人及其家屬,討回公道與實質賠償。
「收集資料 把歷史講清楚」
學社理事長武宜三並非反右受害人:「我並非右派,但很同情他們。中共在1978年檢討反右運動,胡耀邦(時為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副校長)沒有為錯打成右派的人平反,他說反右本身沒有錯,問題只是擴大化了。我本人對歷史有興趣,所以希望收集更多資料,把歷史講清楚,大陸不許搞,我們只好在海外搞。」
武宜三說,平反「反右運動」的意義,就是促進中國民主:「反右運動在沒有民主法治下進行,平反就是回歸到民主法治的道路上。賠償給受害人,更加是遵守法治的表現,顯示政府尊重生命,不重複苦難的決心。」
「忘記歷史的民族 沒有希望」
學社至今已聯絡到四、五百名反右受害者,還替他們出版《五七右派列傳》,講述每位受害人的經歷:「這些工作不一定可以達到甚麼目的,但我們總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