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以花崗石及混凝土建成、穩固見稱的石屋,將被活化成教育或遊客中心。古物古蹟辦事處表示,石屋是侯王廟新村僅存的中式民居,在70年代曾租予山墳墓碑公司作工場之用。古蹟辦建議將石屋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花崗石混凝土建造
位於九龍城侯王廟新村的石屋,1941至1945年間建於何家園的地基上,樓高兩層,樓面面積335平方米,屬當年的大宅。日軍侵佔香港期間,將殘破的何家園大宅拆毀,並把何家園劃分為大約11幅用地興建平房,石屋是其中之一;侯王廟新村在2001年清拆,石屋成為了村內僅存的建築物。
古蹟辦文物主任盧偉健昨表示,70年代初部份石屋轉作工場用途,曾租予藍恩記山墳墓碑工程及其他工程公司,因此石屋外牆仍刻有「藍恩記」店舖字樣。他指,石屋用花崗石及混凝土建造,十分堅固,牆身以木椽及桁樑支撐,有瓦片構成的金字形屋頂,不過部份瓦片因日久失修剝落而換上鐵皮。此外,長方形窗戶配上金屬及木製窗框和厚重的橫楣,以及大門的木鎖和石插孔,都是傳統的中式設計。石屋下層有木樓梯直達二樓,內牆雖經批盪髹漆,但看起來頗為殘舊。他指,石屋現時未有歷史評級,但建議將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