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爆發,美國及聯合國對華實施禁運,一度使作為轉口港的香港,經濟幾乎陷入崩潰邊緣。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監事長李廣林,見證了那時當局簽發產地來源證、證明貨物是「香港製造」,才能出口的那段歷史。
當時出口到美國的港貨受到嚴格限制。由於擔心內地貨品冒充港貨出口,華府對進口港貨實施非常嚴格的檢驗,例如香港出口的臘鴨,美國就以鴨蛋來自大陸為由,一度拒絕進口。港府堅持鴨蛋在香港孵化和加工,是香港產品,雙方幾經商討,最後才同意所有在港孵出的鴨子須加上標記,才可加工成臘鴨,出口美國。
內地大豆輸日換廢鐵
李廣林說:「(貨物)大陸出就唔得,咁我話係香港出就得啦,咁咪要靠來源證囉,話嗰啲係香港貨,唔係大陸嘅。」
當年港商把物資偷運到內地出售後,取得人民幣無法兌換,只好在內地買大豆等農作物,經本港轉運到戰後糧食極為短缺的日本出售,再把日本戰後的大批廢鐵、橡膠輪胎等,偷運給內地製造坦克和汽車。當年青洲至荃灣之間海上佈有水雷,大貨船經鯉魚門出入維港,細船就靠近青洲及青衣島兩個缺口偷運物資到澳門,再轉到內地。
香港當年是英國殖民地,澳門所屬的葡萄牙卻在禁運中採取中立角色。澳門資深傳媒人李福麟最新編著的《澳門舊話》,講述1950年中共一方面要搶攻仍由國民黨控制的海南島,同時應付韓戰,澳門成為中國大陸爭取物資的主要通道,那時左派醫生柯麟和胞弟柯正平,透過各種途徑運送物資到內地,南光貿易公司也扮演重要角色。國民黨特務當年在澳門相當活躍,把大批準備偷運返內地,存放在黑沙環露天倉庫和提督馬路林茂塘海邊倉庫的汽油,縱火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