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簽署命令,下令中共軍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出境進入北韓,與北韓軍隊聯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三年戰爭,中共以近15萬人陣亡的代價,毛澤東並賠上長子的生命,將聯合國軍打回原位。這是中共建政後首場對外戰爭,它改變了中共的國運,對中共的國際聲望有重大影響。
韓戰又稱朝鮮戰爭。對59年前那場戰爭的起源,交戰各方說法不一。西方認為是北韓首先挑起事端,大舉出兵南下,欲吞併南韓;經聯合國決議,授權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組成聯軍介入,打退北韓軍。中方則指聯合國軍逼近北韓與中國邊境,對中共新政權構成威脅,因而以志願軍名義,派兵出境,保家衞國。
海外史學界認為,這場戰爭實質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前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陣營之間的一場較量。雖然共產陣營的蘇聯沒有公開宣佈參戰,但也暗中派出空軍作戰,並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裝備和補給。
數以十萬人陣亡
從1950年10月中共軍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參戰各方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議,三年時間內,交戰雙方投入總兵力達300萬,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戰役。其中美國投入兵力48萬人,戰機上千架;中共投入兵力130萬人,主要是步兵和炮兵,採取的是人海戰術,對抗現代化美軍。
這場戰爭死傷人數各方統計不一。中方公佈己方陣亡14.8萬人,包括毛澤東的大兒子毛岸英;負傷38萬人,失蹤7,600人,被俘2.1萬人;但美方指中方陣亡為40萬人,傷48.6萬人。美方自己公佈陣亡36,570人,傷92,134人,失蹤8,176人,被俘7,245人。其他多國部隊和北韓軍亦傷亡慘重。直至1958年,中國軍隊才從朝鮮半島撤出所有軍隊。
這場戰爭對中共政權的影響重大。首先它是中共軍隊首次在境外與當時世界最強軍隊美軍的交戰,美軍本已將北韓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打到了中韓邊境,但最終又被中共軍隊打退回北緯38度線以南。美國當時是世界頭號強國,但卻在韓戰與中國打了平手,並在這場沒有打贏的戰爭中簽署停戰協議,國際社會對中共不得不另眼看待,中共的國際聲望大大提高。
抗拒老大哥蘇共
中共認為,韓戰另一重要意義在於保住了東北邊境安全,使西方國家想利用中共建政之初的虛弱,對中共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意圖胎死腹中;它還恢復了海外華人華僑對中共的信心(韓戰期間,錢學森等眾多科學家紛紛從外國回到中國,常被中共引為例證);韓戰令中共建立了較完備的戰爭工業體系,此後中共一直都靠這個體系,維護獨立自主。
韓戰對中共還有一個重要影響,它令毛澤東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地位感膨脹,毛澤東「封建山大王」本色重現,開始拒絕「老大哥」蘇共指手劃腳,動輒表現獨立自主,甚至要與蘇共分享國際共產領導權,最終導致50年代末中共蘇共兩黨反目為仇,兵戎相見。
當年口號
「工廠就是戰場,機器就是槍炮。」
---中共動員工人支持抗美援朝的口號
領導人語
「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