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運輸業最多假自僱兩月28宗投訴 蔓延各行業

貨櫃運輸業最多假自僱
兩月28宗投訴 蔓延各行業

【本報訊】假自僱蔓延各行各業。職工盟過去兩個月收到28宗假自僱投訴,受害人來自貨櫃運輸、按摩、影片製作及電話銷售等不同行業,涉及索償金額超過270萬,其中嘉里物業旗下嘉里配送,被指早在02年已要求司機轉為自僱人士,最近更要求司機多簽一份租車協議,司機每月要向公司支付車租,但公司同時透過其他公司每月無條件向司機發放相等於車租的工資,為假自僱製造煙幕。 記者:盧文烈

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說,自麥麥送外判車手被揭發以假自僱形式受聘後,工會收到假自僱投訴不斷增加。他批評,勞工處職員對假自僱問題缺乏認識,往往拒絕受理假自僱投訴,更不願提出刑事檢控。

司機拒簽協議被解僱

鄧小姐和另外5人,與鄧特希工作室簽了部頭合約,為亞視外判劇集《法網群英》任製片,他們不滿遭欠薪40萬元,年初向勞工處求助,但處方拒絕受理;到上月她出示糧單再投訴,才獲處理,但由於過了半年期限,她因而喪失了申請破欠的資格。
在嘉里配送任貨櫃車司機的梁先生,十多年前入職時屬僱員身份,02年全體司機被轉為自僱人士,但他們的僱傭模式並無轉變,今年公司為求製造自僱證據,更要求司機簽署租車協議,規定司機每月向公司支付6,500元車租,但公司同時透過新成立公司每月無條件向司機發放6,500元工資。他與部份司機拒絕簽署協議,最後被終止合約。
工會估計,現時假自僱貨櫃車司機有4,000人,按摩業則有八成從業員約1,400人屬假自僱。

敗訴後改名不發欠薪

黃女士兩年多前受聘富足臨按摩公司,她指公司旗下數十名按摩師都與公司簽訂了自僱合約,雖然她們有自僱之名,卻無自僱之實,遲到早退會被罰款,去年公司解僱她及另外兩名技師,3人入稟勞資審裁處追討假期工資獲判勝訴,僱主上訴至高等法院亦被駁回,但至今仍未獲發欠薪,僱主最近更另設公司在原址經營按摩業務。李卓人促請勞工處正視假自僱氾濫問題,加強巡查。

僱主不能以協約免除責任

【本報訊】即使僱主聲稱僱員為自僱人士,但若雙方實際上存有實質僱傭關係,僱主仍需履行法律責任。至於如何辨別僱員或自僱身份,主要考慮因素包括僱主在工作上是否有控制權、僱員是否需要自備生產工具,以及僱員是否需要承擔財政風險等。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表示,最低工資即將推行,擔心越來越多無良僱主為逃避最低工資責任,把員工轉為自僱人士,他計劃修訂最低工資條例,清楚界定僱員定義。

僱傭例不保障自僱

假自僱問題日益嚴重,歸根究柢是一個「錢」字,因為自僱人士並不受《僱傭條例》、《僱傭補償條例》保障,不會享有僱主強積金供款、有薪年假、疾病津貼、遣散費等,若因工受傷,也不會得到工傷假期及補償。06年終審法院便曾就一宗假自僱案件作出權威性判詞:「若勞資雙方客觀上存在僱主與僱員關係,僱主並不能以雙方協約方式來免除其作為僱主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