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德學院」這名字,一般香港人感覺陌生,但這所由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恩來和中共南方局書記董必武籌劃、與當時民主黨派合作,1946年10月在香港成立的大專院校,在中共建政上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年,它的校舍就在屯門青山腳下,曹禺、茅盾、郭沫若、喬冠華、何香凝、章伯鈞都曾來講學。
蔡廷鍇借別墅作校舍
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何銘思是達德書院首批學生,那時已是共產黨員的他讀了不足一年,就離校北上,「1946年國共破裂,我讀到1947年離開,返內地參加武裝鬥爭。」
內戰初起,達德成立,由不滿蔣介石、同情共產黨的抗日名將蔡廷鍇借出別墅作為校舍,國民黨元老李濟深出任董事長。達德成了大批不容於蔣介石的民主黨派學者的立足地,並開設商業經濟、法政、文哲學系,在時局穩定的香港培植人才。
港英政府當時容許中共在香港辦學,何銘思認為是英國人一貫政治手段,「英國人好叻,好會考慮政治問題,當時唔知共產黨贏定國民黨贏,所以採取一貫扶一啲人去壓一啲人嘅手段。」但1949年初中共勝券在握,港督葛量洪隨即在2月下令封閉達德。
中共安排達德師生撤離,不少人後來成為機關幹部的骨幹。
千家駒遭受殘酷批鬥
何銘思指出,中共建政初期需要這些人,但達德一些師生後來遭遇悲慘,「1957年反右,有啲教授自殺。」曾到達德講學的章伯鈞因在「大鳴大放」中批評中共,反右時被打成頭號右派分子;曾任教達德講授《租稅論》、《貨幣銀行學》的經濟學家千家駒在文革中遭受殘酷批鬥,一度試圖跳崖自盡。
達德的校舍後來賣給教會,現在只餘名為「馬禮遜樓」的法定古蹟。「學校本部有個『民主禮堂』,我哋嗰時要求民主,反對一黨專政。」何銘思認為,當局一直含糊對待達德的歷史,與這些民主黨派人士的遭遇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