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後來港的,當然還有資本家。
1945年日本戰敗時,香港人口只餘60萬,到1951年,已增至220萬。新移民為香港提供了勞動力,更提供了技術和資金。「上世紀20年代香港已經有紡織業,但1949年以後來港嘅上海紡織工業家,將香港紡織業帶到新階段,無論技術、資金或者人才。」
包玉剛原是銀行副總
研究商業史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培德指出,這段歷史對香港工業化很重要,這些原來在上海生活的老闆,很早已跟洋人打交道,他們既逃避中共,又不想去台灣,來到政治經濟環境相對穩定的香港後,跟港英打交道,也難不到他們。
那時來港的銀行家不及紗廠老闆多,但也不少。香港人都知道包玉剛是船王,但他原本是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來港後才轉投航運業。當時來港後能站穩陣腳、繼續在銀行界發展的,卻只有浙江第一商業銀行的李銘,以及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陳光甫。李培德指出,當時陳光甫對內地政權持觀望態度,來港後仍遙控大陸的生意,「但後來三反五反,公私合營,(內地)股份冇埋。」
建政前已對港商統戰
李培德又發現,中共早在建政前已對香港商界進行統戰工作,而且相當成功,在大陸奪得政權後,即見成效。
他指出,敗退台灣的國民黨當時想取回海外的中國銀行資產,但時為中銀香港分行經理的鄭鐵如拒絕指令,更一早以天價投得中環德輔道中的地皮,興建中銀大廈(即舊中銀),以拖延交出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