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姊妹間流傳的乳癌高危因素不外乎高脂肪飲食及太遲生育,香港乳癌基金會發現,缺乏運動才是第一致病元凶。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預計,2020年後乳癌個案將暴升一倍,或超逾肺癌成為癌症第二號殺手。戰勝乳癌的陳婉嫻呼籲一眾姊妹,切勿步她後塵工作過度忽略運動,確診才醒悟已經太遲。
記者:白琳
香港乳癌基金會成立乳癌資料庫,於06至08年搜集本港私營醫療市場約1,000名乳癌患者的資料,發現74%缺乏運動,即每周運動少於三小時,其次為從未餵哺母乳,及感到高度壓力,分別佔64%及40%。其他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藥、肥胖、35歲後生育及多吃肉類等。
平胸女性應雙重檢查
結果又顯示,本港乳癌患者平均確診年齡為47.6歲,為全亞洲最年輕。基金會創辦人張淑儀指出,多運動影響荷爾蒙分泌,可減低乳房病變的風險。40歲以上女士是高危一族,這批女士戰後出生,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可能是致病因素。
張淑儀又指,大部份患者的胸圍罩杯屬A或B,32吋以下佔94%,以上佔75%。但此數據只反映本港女性的一般體形,與乳癌發病率沒有明顯關係。不過,平胸女士的乳房密度較高,不能單靠乳房X光造型檢查是否患上乳癌,應同時作超聲波檢查才能提升準確度。
立法會前議員、56歲時確診患上乳癌的陳婉嫻囊括上述大部份高危因素,就算患病前吃盡靈芝孢子、五菜湯等坊間防癌食品,也難逃一劫,「立法會工作好辛苦。當時我130磅,又鍾意食肥嘢,一餐閒閒哋兩至三塊豬扒,又唔做運動。」她現時經常行山,每周最少三次,「汪明荃都同我講,冇理由星期一做到星期日,要唞吓做吓運動,病咗至做已經遲。」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羅振基指出,現時45至64歲的乳癌患者人數最多,按人口結構等因素推算,2020年55至64歲將成為乳癌最大群組,每年新症將由現時的2,000多宗倍升至4,000多宗,甚至超越肺癌,可能繼腸癌之後,成為本港癌症第二殺手。
乳癌基金會現向40至59歲的低收入婦女提供免費乳房X光造影檢查,查詢熱線25256033。
本港乳癌首五項高危因素
因素:缺乏運動
患者比率:74%
因素:從未餵哺母乳
患者比率:64%
因素:感到高度壓力
患者比率:40%
因素:口服避孕藥
患者比率:38%
因素:超重/肥胖
患者比率:34%
資料來源:《香港乳癌實況2008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