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經濟的走勢,讓各國政府面對兩難局面,究竟是收,還是繼續放?看官可能心中有數,因這是影響短期投資策略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不過對於中國來講,兩難還包括把國家推向國際舞台的路線,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如何部署?是機不可失?還是時不我與?
今年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從貧窮走上富裕,沒有人會反對這階段的成績,但國家真要在國際上有「話事」權,我們經常聽到人民幣國際化的表白,因遊戲規則定明,誰有錢,誰說的算,不是嗎?所以要做到這一步,人家要看到你的身家,不就是看到你的鈔票如何。現在我們給人看到的是「綠色」,要其他國家尊重你自己「紅色」的鈔票,才是最終目標。不過銀幣的另一面,就是國家面對國際金融風浪的應變能力,例如人民幣國際化後,國家把握經濟走勢的能力是否變得被動?這個可能是中國政府不斷思考的一個難題!
不像我們小城市的小政府,只會想、不會做,祖國的工作是想到做到,最近一些對於央企的政策,筆者好像聽到與上述問題的一些關係?國內有報道,中央今年直接投放資金,加大地方項目建設後,第三季度開始,地方的應接方向,已從中央轉到央企。這無他,中央當時的水喉,除了直接往陸地噴,還在不同的系統裏儲存了「水量」,現在地方只是往水的方向追着!
中央藉央企控制省市經濟
他們的工作,就是不斷以各種各樣地方政策,吸引央企到地方投資項目,或進行收購合併,讓地方財源滾滾來。從中央的考慮,利用央企的商業工作,加大滲透到各地方城市,協助黨對各省市的控制,的確是一個辦法。
從整體思考,經濟困難時商業壯大,參考歷史上其他國家的例子,總的是成功多於失敗,這樣子國內各行各業的最大持份者──中央,不就變得更加控制自如?對於日後真正開放滙率,把人民幣國際化,要擔驚受怕的地方,是否少很多呢?
假如這是國家走的方向,作為投資者,在考慮投放彈藥時,應該知道如何評估國內央企的前途了吧!
因念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