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的世界,時間也是虛擬的。它沒有過去或未來,或者,過去也可以變成未來,未來換成現在。因為缺乏時間的座標,容易令人迷失。
有人說這世代是電子宅人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配備了精進的電子系統像網絡電話,坐在對面的朋友,還不及網上facebook閒聊中的遠方某人重要。宅,我們廁身自己構築的世界裏。
有時我害怕這種宅的感覺與距離。它令人慌張與彷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流落荒島,跟世界失去聯繫。它也把人變得更自我更孤僻,也變得粗心,忘記細節與表情。在網上的交際,有時不需要太在意,即使是傷害,也顯得不着跡,但它確實如此。
在宅的世界以外,也還有一個人間。每次讀報讀到一些人間慘劇,你知道,這不是宅的世界。宅甚至可以拒絕這些資訊的滲透。宅的世界,冰冷,充滿自以為是的深情與溫暖,來自陌生人。這是真正的貧窮,蔓延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
為了防止人性萎縮,電子宅人必須改變溝通模式,把宅的世界對外開放,或者走出宅的世界。可是,看看網絡大國如中國,就知道:我們回不去了。
前幾天和幾個台灣出版人聊起,他們說電子書時代的來臨指日可待,那時候,編輯也可以變成作家。電子書消滅的不是文字,也不是紙本,而是原創精神。用複製、轉述、引用取代原創,用距離取代親密,用機械取代人手觸感,這就是電子宅人的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