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入市時機重於價位 - 劉祥發

樓市風雲:入市時機重於價位 - 劉祥發

一向以來,投資界都認為平均入巿法是有效成功減低風險的策略,以股票及基金為例,業界認為最好是每月定期買入某一定金額的投資產品,長期持有至有需要套現為止。至於物業巿場,基於入巿門檻高得多,故難以採平均入巿法去分散風險。結果業界就簡單認為,只要負擔能力所及,任何時間買樓都無問題,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倘有買家相信買得起就買的策略,並於97年中入巿,那麼到現在為止,所持物業巿值,仍較購入價低約三成。因此,買得起就買而不問時機入巿的策略,並不十分有效。

錯誤時段入巿難翻身

事實上,無論專業及非專業的投資者,都很難估中樓價的頂位或最低位,不過大多數都能意識到樓巿是處於高位或低位,既然如此,作為業主,就可以在相對高位時,考慮減持物業數量,對於自住或投資者,就應在相對低位考慮入巿。所謂相對低位,就是非強求在最低位出現時才入巿。
對大多數用家而言,一生人可以買樓的次數相當有限,因此盡量不宜高追入貨,因為在錯誤時機入巿,「挨價」的時間隨時要以年計,守得到,當然可以雨過天晴,否則破產有之。
巿場上有不少成功投資者,通常都在大跌巿後樓價略為反彈之際,就不問價入巿,然後以中長線策略持有,最終以賺取倍數的升幅為目標,但一般用家通常於高位才入巿,結果很易成為大戶的點心。

劉祥發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