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戰前水塘首列古蹟當中41項建設評為有歷史價值

6個戰前水塘首列古蹟
當中41項建設評為有歷史價值

【本報訊】香港首個水塘──港島的薄扶林水塘,與其他五個戰前興建的水塘,將於本周五刊憲列作法定古蹟。除了是本港首次有水塘建築成為古蹟外,更因為部份水塘建築群內的設施太多,政府會罕有地一次過將當中41項設施宣佈為古蹟。 記者:黃偉駿

香港開埠初期,雖然人口不多,但未有內地東江水供應,居民仍靠打水維生。港英政府於是推行公共供水計劃,於1860年在薄扶林興建本港第一個水塘。惟本港人口不斷增加,即使薄扶林水塘不斷擴建,儲水量仍然不敷應用。

黃泥涌水塘停用

政府在1883年着手興建大潭水塘群,到1899年又增建黃泥涌水塘。踏入20世紀,九龍區人口越來越多,港府於是在1901年興建九龍水塘,同時加快了九龍半島的發展。隨後在1923年興建戰前規模最大的城門水塘,為港九兩地居民供水。1931年,當局再建香港仔水塘,也是港島最後一個水塘。目前除了黃泥涌水塘外,其餘五個水塘仍然運作。
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專家小組早前建議將分佈於6個戰前水塘的41項設施,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該建議剛完成諮詢,未有結果,但古蹟辦評估歷史價值後,認為已達古蹟水平,在得到古諮會支持後,將於周五刊憲宣佈為法定古蹟。

香港仔水塘的石橋兩旁,建有古典式扶欄。

工程與美學結合

古蹟辦指出,6個水塘的主要水務設施建築大體上完整,這些大型供水設施把土木工程技術應用於本地環境,克服了地形限制,為本港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水塘工程壯舉。報告又稱讚,水塘多項設施都充滿歐洲建築風格,包括意大利文藝復興及喬治亞式建築特色,其中大潭寶雲輸水道的拱形結構,更屬維多利亞時代土木工程傳統建築,古蹟辦形容是土木工程與美學的結合。

六個古蹟水塘簡介

水塘:薄扶林水塘
興建年份:1860年
列作古蹟設施數目:6項,包括石橋、守衞室等
簡介:本港第一個水塘

水塘:大潭水塘群
興建年份:1883年
列作古蹟設施數目:22項,共4個水塘
簡介:本港供水史上首條隧道管道及首部抽水機械裝置

水塘:黃泥涌水塘
興建年份:1899年
列作古蹟設施數目:3項,包括水壩
簡介:本港第三古老的水塘

水塘:九龍水塘
興建年份:1901年
列作古蹟設施數目:5項,包括記錄室及水壩等
簡介:九龍首個水塘

水塘:城門(銀禧)水塘
興建年份:1937年(紀念碑)
列作古蹟設施數目:1項,位於主壩旁的花崗石紀念碑
簡介:水塘建於1923年,1935年改名銀禧水塘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周年

水塘:香港仔水塘
興建年份:1931年
列作古蹟設施數目:4項,包括石橋及水壩等
簡介:由香港仔上水塘與下水塘組成,解決了鴨脷洲早年供水問題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