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商旅 - 鄧達智

絲路商旅 - 鄧達智

面前「大董」琳琅滿目布置得十分漂亮各式前菜,孫郁標提示:絲綢之路文化活動值得觀賞,喜多郎「絲路」音樂會大眾比較熟悉,她曾在倫敦欣賞過的伊朗古樂器演奏能在香港演出則更珍貴。
如非應ArtMap邀請參與其中一場絲路座談會,不會剛剛於水立方完成「華潤置地」新形象展示便匆匆飛回來,隔一天又需北上。大概亦是一種絲路情意結驅使成為活動一份子。
有過一套電影叫Caravan,同名主題曲一度十分熱門。讀過攝影師RolandandSabrinaMichaud一系列沿絲路拍攝之攝影集,尤其《CaravansToTartary》,1980年之前的中亞細亞風景,人面、景物、衣裝,連高原上的山頂積雪,相信皆為千百年前至當時未曾大改動之面貌,85年之後相信已逐漸改觀,90年代後大勢已去,隨世人歡迎一體化冇色冇味甘於平凡俗化。綜合Michaud系列影集,中東及北非幾次旅行另加北美歐洲上課有年,漸次對西方生活模式生厭,心理與身體衝動着追求更陌生旅程更不毛地段;一而再再而三編排着行程,從威尼斯到伊斯坦布爾,入伊朗伊拉克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或新疆或印度而東南亞回家,預計行程三個月。但80年代初跟今天一樣,不是兩伊戰爭便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直至今天打與被打的對象雖然未必一樣,打始終是打,就沒幾天和平。
旅行只為見識與平常慣見以外人事物,仍未去到真正視旅行為人生目的水平,安全第一,不為自己也為家人,如此這般拖拖拉拉去了很多地方,世界變得地不老天不荒,沿路幾個國度打游擊般走過,就可惜未得串連走過完整古絲路。今天在原油蘊藏推動,昔日商旅絡繹不絕的絲路,成為大國虎視眈眈對象大變必然,走了千百年的駱駝商旅相信也已絕跡。所以啊,要上路,快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