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引發全球股災、信貸危機,金融體系幾近崩潰,單是美國人的財富就大減14萬億美元(109.2萬億港元),失去近600萬個職位。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救市行動,加上大規模注資挽救瀕危的金融機構,經過一年努力,市場總算穩定下來。
七大央行減息無阻跌市
正如美國BespokeInvestmentGroup創辦人希基(PaulHickey)說:「雷曼破產將永遠成為金融危機及毀滅財富的代名詞。」由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去年9月15日宣佈破產開始,美國多間大型金融機構如骨牌般告急,投行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以80%股權,換取財政部的貸款。
雖然聯儲局聯同五大央行向市場注資1,800億美元(1.4萬億港元);七大央行包括中國更史無前例聯合減息,但仍無力阻止股市急挫。9月底,金融海嘯蔓延至歐洲,多個國家陷入衰退,冰島更成為首個瀕臨破產的國家。
英國率先將陷財困銀行國有化方式,撥款5,000億英鎊(6.47萬億港元)救市。其他國家相繼效法,其中美國將8,500億美元(6.63萬億港元)救市基金,用來購入公司股份。
不過,全球信貸危機仍未有解決迹象,即使政府以不同方式擔保,但銀行收緊信貸,令需要借貸的人叫苦連天。年初新上台的美國奧巴馬政府再出手,搬出7,870億美元(6.13萬億港元)救市方案,以為金融市場有望轉穩,但3月AIG傳出財困,道指急挫至6,547點。
轉捩點出現於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除了將利率降至零,還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通過印美鈔大手買國債、公司債,為市場注入大量資金,金融市場逐步趨向穩定。
經歷了驚濤駭浪的一年,德國和法國先後在今年第二季擺脫衰退,英美樓價過去數月更有回升迹象,美國消費信心亦轉強,道指現時亦已重上9,000點。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