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一周年之信念不變》
被稱為歐洲彼得林治(PeterLynch)及英國畢菲特的歐洲股神——富達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金融海嘯是他投資35年來經歷五次金融危機中最嚴重的一役,但他去年底已開始買入基金,再次證明他奉行的逆向投資理論光芒不減。對於各國積極商討新措施防範新金融危機,他卻潑冷水說:「幾乎肯定金融危機會重現」。
記者:陳韻妍
雷曼兄弟破產觸發金融海嘯,全球股市暴瀉,市場情緒極度悲觀,即使股票估值大折讓,投資者亦不敢入市,見慣風浪的波頓感嘆地說:「今年首季股市出現的強烈買入訊號屬生平僅見,若你當時肯做出與市場相反的行動,便會賺個盤滿缽滿,證明無論環境如何惡劣,投資機會仍在身邊」。
新監管減投行賺錢能力
被問及目前金融市場情況,波頓認為,私募基金去槓桿化過程仍會持續數年,但部份地區股市的估值已與海嘯前相若,故難一概而論金融市場是否恢復正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雷曼這個名字會在投資者心中留下烙印。
海嘯過後,各國為免歷史重演,已制訂新金融準則,惟波頓斷言新監管政策會減低投資銀行的賺錢能力,但仍「幾乎肯定金融危機會重現」,只不過十年內重臨的機會很微,破壞力亦不會如雷曼般大。對於外界擔心各國政府「放水」救市會引發惡性通脹,他認為暫時毋須擔心。
回顧過去5次金融危機,他認為,最先崩潰的金融股會率先反彈(FirstIn,FirstOut),故每次金融危機完結初期都應該持有金融股,「但長遠來說,我不喜歡銀行股,大部份時間,我更會建議減持銀行股」。他解釋,銀行股很難分析,很多秘密資產,單看資產負債表不能完全反映銀行狀況,因此投資銀行股較危險。
指畢菲特著作有啟發性
波頓亦看好科技股,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科技股大約用十年時間才能恢復元氣,加上科技股在上一輪牛市表現欠佳,故在本輪牛市可看高一線,而且全球有很多具增長潛力的科技股,投資者可嘗試發掘。
對於被奉為歐洲彼得林治及英國畢菲特,他認為是一個極大榮耀,並讚揚兩位均非常出色,前者在他開始管理基金時給予很多寶貴意見,後者的著作亦給予很多啟發。
不過,波頓稱自己與畢菲特不同,他從來都不採用後者「買入並持有」的投資策略,「我傾向在不同時期找尋具吸引力的股份,當股價到合理水平便沽出,再尋覓另一隻潛質股」。事實上,他管理的投資組合比畢菲特還大,涉及股份亦更多,因此兩人做投資時考慮因素亦各異。
被問及會否參考香港股神李兆基用恒指目標價去沽貨,他直言,這不是最佳投資方法,自己亦不會採用,因為容易造成錯誤投資決定,在升市時太早走,跌市時太遲走,但制訂目標價買賣這種做法,可以不會受情緒影響投資決定。
"Ifoundaflaw."「我發現瑕疵。」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
名家看經濟前景表
名人: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
意見:美國本季經濟可望回復增長2.5%,惟過份投機的行為未來將重現,造成另一次金融危機
名人:國際大鱷索羅斯
意見:美國經濟已見底,本季可望重拾增長,當局毋須推出第二輪救市方案
名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
意見:美國衰退可望本月結束,但未來經濟會再惡化,實際復蘇需兩年或以上,華府須再推救市方案
名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
意見:美國消費開支難顯著回升,加上華府救市力度漸減,經濟W形衰退可能性甚高
名人:金管局總裁志剛
意見:經濟未必像外界預期般迅速反彈,復蘇可能是「VL」形,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適應資產價格波動
名人:新末日博士魯賓尼
意見:環球經濟明年初才增長,若環球退市時間拿揑得準,U形復蘇機會增加,否則雙底衰退(W形)風險升
名人:債王格羅斯
意見:全球面對去槓桿化及加強監管影響,未來10至20年會進入低增長年代,亞洲將取代美國主導經濟增長
名人:PIMCO聯席行政總裁埃利安
意見:美國經濟未出現持久而穩健的復蘇,復蘇過程需時數年,失業率會在年底前升至10%
名人:星級銀行分析員惠特尼
意見:雖然金融危機已過,但經濟基調未有大幅改善,失業率仍未見頂,美國樓價可能再急跌25%
小統計
《5.4%》
本港第二季失業率,約21.4萬人失業
《8,008點》
港股由金融爆發前19,352點,跌至今年3月9日11,344點低位,足足跌了8,008點,才出現大反彈
《7,566億港元》
《福布斯》今年2月公佈本港富豪榜,40名上榜富豪財富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蒸發了54%,由去年13,962億港元降至6,396億港元,合共縮水7,566億港元
《4,200億港元》
花旗銀行今年2月公佈調查,指香港百萬富翁(有逾100萬港元流動資產),由07年高峯的41.4萬人降至34.8萬人,一年間身家蒸發近4,200億港元
《112億港元》
本港約3.3萬投資者因購買雷曼迷你債券損手,涉及金額達112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