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料中國飛躍如此快」鄭海泉:須化解與歐美矛盾

「誰料中國飛躍如此快」
鄭海泉:須化解與歐美矛盾

《金融海嘯一周年之大國崛起》
【本報訊】一場世紀金融海嘯,催化中國在國際舞台崛起,似乎是去年9月雷曼倒閉前,無人預計的發展結果。身兼滙豐控股(005)執行董事的滙豐亞太主席鄭海泉接受訪問時亦說,誰會想到「呢十年內中國國力可以飛躍得如此快」,特別是今次金融海嘯,自由市場主導的經濟模式土崩瓦解,似乎更加證明,中國發展自己獨特道路的重要。

當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勢力,忙於撲火救災,在國際間影響力逐步消減之際,他認為,中國需要在國際金融秩序重整中,積極思考本身定位,提出更有見地具視野的方案,以避免後金融海嘯時期來臨,保護主義抬頭及各國矛盾激化的弊端。

保護主義明顯升溫

金融海嘯發生至今一載,他指,這次環球危機影響深遠,傳統經濟力量退隱,新興市場國家加速崛起,他說:「學生忽然好似叻過老師」,昔日被奉若神明的自由市場巨人,頃刻間被自己體制的漏洞擊倒,相反未全面自由開放的中國市場,在風雨飄搖中更覺彌足珍惜。
面對國際框架忽然斷層,中國是否已準備好擔起更巨大責任,重建環球金融秩序呢?鄭海泉不無懷疑,一方面因內地要解決的本土問題為數不菲;另外,中國經濟無疑非常強大,前景秀麗,但「又未強到足以單獨拉動全球經濟復蘇」。不少論點認為,二戰後,世界經濟能迅速重建,端賴當時具備政治意願及經濟實力的國際巨人──美國,領導全球經濟復元,驅動歐洲戰後再起。
是次海嘯後宏觀形勢驟變,無論是貿易或金融領域,保護主義近期已明顯升溫,監管機構注資拯救銀行後,亦鼓吹資金「班師回朝」,留守本土。
在當前新舊勢力此消彼長的交替過程中,作為新興市場龍頭,他認為,中國必須聯袂其他新興國家如印度等,與美歐兩大陣營,攜手化解不斷湧現的各國利益矛盾,探討重整國際金融秩序的課題,如美元地位及滙率穩定、資本監管規範、創新金融路向等,新興國家要勇於提出高瞻遠矚的創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

衝擊較金融風暴少

與十年前金融風暴相比,鄭海泉表示,是次香港所受的直接衝擊,沒有上次凌厲,因當年資產泡沬爆破,引發負資產及樓價暴跌,公司倒閉壞賬飆升等連鎖惡果。這次風暴則集中對出口造成重創,但本港樓價相對穩健,甚至出現與基本經濟脫節的升勢。今趟中國迅速「出手」,拋出四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亦是令市場信心快速恢復的關鍵。

「一些西方國家過度負債,超前消費,導致這次金融危機。」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中國經濟崛起現象

1.經濟實力與日俱增
‧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上半年增加7.1%,按此速度有可能在年底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外滙儲備逾21,000億美元(16.38萬億港元),佔全球28%,世界排第一
‧持美國國債逾7,600億美元(5.93萬億港元),是美國最大債權國
‧今年有34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比去年多9家,中國企業500強的淨利潤,超越了總盈利大跌85%的美國企業500強

2.拉動世界經濟爬出谷底
‧今年第二季經濟產值,估計為全球貢獻兩個百分點,足令全球GDP自去年夏季以來,首次回復小幅增長
‧今年上半年美國汽車銷量跌35%,英國跌29.5%,南韓跌6.2%,日本跌21.5%,中國則上升17%,成為全球各大車廠爭奪的市場
‧去年對外直接投資淨額達559.1億美元(4,360億港元),比一年前上升111%

3.各國器重另眼相看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HillaryClinton)今年2月、財長蓋特納(TimothyGeithner)今年6月訪華,不提人權,向北京促銷美債
‧今年4月召開的倫敦G20峯會,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英國首相府晚宴和大合照,獲安排在東道主首相白高敦身旁,凸顯中國地位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Zoellick)指,中美峯會(G2)才是G20的重頭戲
‧今年7月中美經濟戰略對話,美國從總統到財長都引用中國經典古籍說兩國關係,討好中國。總統奧巴馬引用《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寓意中美分歧要靠不停探索,走出一條大路
‧日本候任首相鳩山由紀夫擬本月訪華,一改日揆必先訪美的慣例

4.擴大世界經濟政策影響力
‧北京去年底敢於向美國說教,促美國先處理自身經濟問題,拒絕再讓美國在金融或宏觀經濟政策上對中國指指點點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創立超主權的新國際貨幣,取代美元,提升人民幣地位
‧各先進國家同意提升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國在IMF的角色
‧中國提出IMF發行債券,9月率先認購500億美元(4,900億港元)債券
《蘋果》資料室

小統計

《8%》
北京力求今年GDP增長達8%實現保八

《2,000億元人民幣》
中央准地方政府發債券投資基建金額

《9,500億元人民幣》
中國今年創新高的財政赤字

《8,000億美元》
中國至今年5月持美國債券總額

《40,000億元人民幣》
北京刺激內需撥款

《全球銀行市值部份排名》
1.工商銀行 市值:2,359億美元(1.8萬億港元)
2.建設銀行 市值:1,867億美元(1.4萬億港元)
3.匯豐銀行 市值:1,739億美元(1.3萬億港元)
4.摩根大通 市值:1,680億美元(1.3萬億港元)
5.美國銀行 市值:1,441億美元(1.1萬億港元)
6.中國銀行 市值:1,385億美元(1萬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