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今年本港最重要的政治議題非雙普選之爭莫屬。泛民的總辭方案一石激起千層浪,政府勢必花上不少精力應付。然而,另一個同樣重要,關乎全港市民的議題──西九龍文化區到現在卻乏人問津。而政府將會在十月進行公眾諮詢,並可能在之後決定建設計劃。現時,除了網上以及文化人呼籲在西九成立文學館外,大眾對西九還是興趣缺缺。然則,這個動輒數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的計劃,香港人需要的是甚麼?
官辦文化有所保留
我們從小,便被告知香港是由漁村變成國際金融中心,但是,香港是如何變成金融中心、中間的轉變又是如何?卻總是以幾件事概括,缺乏詳細及深入的探討。當本地的達官貴人說出他們所謂的香港精神以及核心價值的時候,這個香港精神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形成?既然不知的話,自然無法判斷這股精神能否適用於今天。當香港面對危機,政府高官高談闊論這個中心,那個港的時候,卻不知道香港的角色在百多年間一直在變,所不同的,是「順應時勢」四字。口惠而實不至又故作姿態的香港官員,怎會明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一部香港史以及一個研究、描述香港故事的地方,或者能夠給這個社會意想不到的答案。
上一次西九諮詢滑鐵盧,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始終不能解決計劃中的地產項目和文化項目之間的矛盾。此次諮詢,如果不能解決這個難題,那只會重蹈覆轍。不過,即使真的建成文化藝術區,如不解決香港文娛藝術的管理問題,那一堆建築只會形同廢物。
在一九九九年,受香港政府委託的羅祖添顧問公司(RogerTym&Partners)發表名為《文化設施──需求及制訂規劃標準與準則的研究》的報告。整份報告列出五點建議,包括西九龍計劃的構思──建立「藝術區」的橫向聚落發展模式,進行綜合規劃。但報告亦提到日後的文化設施最好由私營機構管理,言下之意,似乎對官辦文化活動的成效有所保留。而西九計劃,亦排除了康文署的參與(由地產商接手),只怕政府自己也是心裏有數。但香港地產商有能力承擔如此重任嗎?既然如此,何不把地皮賣出的收入,為康文署進行公司化,或成立文化基金,促進藝術發展?單是建立一堆展館,並不能推廣文化藝術,必須有眾多專才、觀眾參與以及優秀的管理,才得以建立理想中的藝術區。
公共空間不斷收縮
回歸以來,香港市民所擁有的公共空間不斷收縮,由媒體、社會輿論以至基本的集會結社的自由都慢慢收緊。西九龍文化藝術區雖然標榜為公眾而設,但是會否成為另一個大型商場則未可知。假使政府真的能夠把西九建設成一個屬於大眾的地方,那就真的功德無量了。
孫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