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七月十五日在新西蘭北島奧克蘭有機會與周永傑一起吃頓晚飯,他的精神狀態好極了,看起來活像一名熱愛田園生活的農夫。早年喜愛旅行,帶隊到世界各地拍攝自然奇觀的永傑,移民新西蘭後,拍攝人間美景,旅行之餘,竟愛上養蜜蜂,如今可自行製造蜂蜜送人了。八年前他送來晚間拍下天際星光燦爛照片,仍掛在客廳。這個晚上他帶來蜂蜜,因怕甜,祇好轉送別人。到了這把年紀,活得好,至為重要。眼前的永傑,顯然活得寫意。既可遊山玩水,率領來自其他地區(以香港為主)攝影發燒友到南島拍雪山景點,工作與娛樂可以並存,還可種植,養蜂,可過這樣的生活,夫復何求。
同樣愛旅行,卻選擇「苦行僧」方式的倫文標,多年不見了。他的那一本騎單車,環球旅遊著作《車麟麟》,二十多年前出版。那時世界各地不少青年愛騎單車環遊世界,當年在尖沙咀就遇上不少街頭尋求資助的外籍青年,希望路人幫助他們達成心願。
九二年見倫文標,那時他已停止騎單車環遊世界,轉而坐公車、火車、步行,周遊列國。在港台開卷樂節目,文標說出「浪跡天涯」與旅遊的分別,他說:「流浪是要拋開一切,解除所有無形有形的束縛,完全不受限制,只要有足夠應付交通費及基本需要便可以了。」
文標的原則:「就是不接受別人的金錢。在缺乏旅費時,人家方便,請吃一頓麵,可以的,若是金錢則不可。」八十年代見文標,仍是青年,十年後再見,他已風塵僕僕,面帶風霜,這樣子的流浪,可容易顯得蒼老了。
吳瑞卿送來近作《美國文化遊觀》,那是對當前歷史文化的觀照,按照美國的交通網絡,美國人可「自由走動」,「美國的立國精神之一就是開拓新世界,在只有馬車騾車的艱苦年代,美國人都能從大西洋岸邊跨越整個大陸到達太平洋岸,有了汽車和公路後,更是如魚得水。到了飛機成為大眾遠程交通工具,『自由走動』的條件更無限延伸」。九一一後,自由受到限制了。
《美國文化遊觀》不是一般旅遊札記,是看風景以外的對當地文化的體驗,也探討了政治經濟的趨勢,當地華人生活外一章,觀察入微,道出當前華人在美的地位。
看了主持「新聞透視」區家麟的《潮池》,他帶著我們去觀賞自然風光之餘,也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人生課題,區家麟這樣寫「潮池」:「潮池是海邊巖岸潮起潮落間形成的小水池」,「每天兩回,小生命在潮池聚首。細心察看,有小魚、寄居蟹、小海螺、海星、海葵、海膽,他們是小潮中偶爾相逢的過客。」「潮漲時份大浪淹至,小生命回歸大海,飄流於激盪的浪花中」。我們的人生際遇與此何其相似。
區家麟的觀察入微不祇限於時事新聞、社會問題、焦點人物。海邊微不足道的浮游生物,經他描繪出來,不也是眾生面貌的寫照麼。
周永傑、倫文標、吳瑞卿、區家麟的旅行方式是那麼不同,各有各的取向,各自精彩。不能說那一種方式最可取,我只知道:我仍在塵網中,未能有周永傑「帶月荷鋤歸」的境界,更不能像倫文標不介意「吃苦」,行到水窮處,仍有坐看雲起時的悠然自得。對美國文化認識,未能如吳瑞卿的冷眼旁觀,看出問題所在。更欠缺區家麟的敏銳新聞觸覺,無論看什麼,都可以看出深層意思來。
我祇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旅行,體驗慣常生活以外的大千世界。我想,大多數人亦祇能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