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香江

變形香江

香港人有一種莫名焦慮。
七十至九十年代我們趾高氣揚,但回歸以來,經濟政治陷入困局,快船突然擱淺了,看着國產巨輪快速駛近。除了經濟上的比較,流行文化上也大不如前,以前內地同胞都曉唱「浪奔,浪流」,今天來港卻只會瘋狂購物,香江的美好事物俱往矣?97年AckbarAbbas以「消失中的香港」作文化論述,12年後的今天,我們經歷了保育風潮及金融風暴,港人怎樣「再戰江湖」?

記者:何兆彬
攝影:林栢鈞

潘國靈

香港作家、文化評論人,現任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兼任講師。最新著作有《第三個紐約》、《城市學》內地版、《愛琉璃》等。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一年期「利希慎基金獎助金」,遊學紐約及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李照興

資深傳媒人,是北上文化人的人辦,現任「現代傳播」創意總監,穿梭於北京上海廣州香港4個城市之間。定期發表城市觀察文章,近一年更嘗試拍獨立電影《潮爆北京》。

區惠蓮

早年往法國念書,並留居多年,00年回港,之後創立文化評論雜誌《文化現場》。除文化人身份,區同時為一位「星座治療師」。

第三波本土熱

「消失中的香港」這議題火熱了12年,《文化現場》明天起主辦研討會,再以此為題,今天先請主辦人區惠蓮講解研討會的緣起。

記:記者
蓮:區惠蓮
興:李照興
靈:潘國靈

■潘國靈說,天窗出版社跟國內人民文學合作,找香港作者,香港文字就可由此北進。

蓮:當初與《文化現場》的雜誌定位有關,在雜誌Relaunch的時候,就想到我們應該為香港文化重新定位。這就想到,這些年來衍生很多問題,香港整個環境很焦慮,但這焦慮從何而來呢?是否因為政治環境?但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呀,是否我們應該重新掀起討論:講了12年的消失中的香港,消失了些甚麼呢?消失這兩個字,是否該重新定義一次呢。我用「消失中的香港:江湖再戰」這個題目,很多人就只看到「消失中的香港」,而看不到「江湖再戰」,但後者才是重點呢。

記:是否因為大家都很認同「消失中的香港」這一句?

蓮:對!就是這樣。

記:是因為太負面了,所以想強調「再戰江湖」?

蓮:字面的通俗意思當然很負面,我在找場地時,也有人一聽就覺得不舒服。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

靈:其實就是Abbas這本書的意思,它也不是指「文化的消失,而是消失的文化」。當中的涵意,是因為捉不定而有所表現,而不是純粹的人間蒸發,並不是悲觀論。就像阿齋寫《尋找消失中的香港味道》、StellaSo《粉末都市》也有個副題「消失中的香港」,也有些攝影比賽以此為題……其實這當然與香港的影像消失了有關,但可不是講到香港陸沉了。

興:因為消失了,很多事情才會有再現,我每次回港都會到書局逛,留意香港人在看甚麼書呢?書展前後,你會發現好多講香港的書出現,即所謂本土意識抬頭,那是自天星皇后的保育運動之後發生的。例如《大廣東》會把香港放在整個嶺南文化前源去閱讀。即是說,我們在說「消失中的香港」的過程同時,反而更多人討論香港。大概出版物會有一個滯後,97前後那一期的書都傾向懷舊記憶,或如《香港101》就討論大家的成長經驗。但這都沒有變成一個論述。
97年那是第一波的本土熱;到了03年是第二波,我的「後香港理論」認為真正的香港回歸是從03年開始的,不論經濟呀24小時通關呀北上發展呀;到了09年是第三波了,很互動,談香港消失或變形都不能不談中國元素了。我留意到今次研討會上,也請了國內的講者,這在過往沒有見過的。過去我們只會談與英國關係、與國際的關係,不會談中國。現在可不可不談。

香港衰減的影響力

無可否認,香港在文化上的影響力已經大減。大減後,我們還有甚麼優勢?

■改細度後的《文化現場》,叫好叫座,現每期印一萬本。

■李照興08年作品《潮爆中國》

蓮:要補充,我記得有一次與廣東傳媒通訊,他們說想辦一個「消失中的香港」的研討會,我嚇了一跳:你們搞?不如我們來大搞,再請你來吧。連他們都這麼關心,不能不理了,而且他們也覺得香港傳媒有好些優勢都失去了,例如資訊他們現在都很多了,慢慢要追過我們了;辦雜誌以往還會看香港雜誌來借鏡,現在覺得香港的雜誌都很單一,不好看了。想提出,如果現在傳媒空間都收緊了,我們是否可在網上做些甚麼呢,研討會想多談策略。

記:內地人仍然很關心香港嗎?

蓮:我接觸的廣州傳媒,他們看很多香港的消息,例如他們的雜誌會用葉念琛做封面。另外,北方人會認為我們的嶺南文化與他們大有差異。

靈:他們會把香港當作中國眾多城市之一,而不會把香港放得很大來看。

記:認同區惠蓮剛才談到,國內人都認為香港沒有東西好學嗎?

靈:回歸後十年,國內出版香港書比以前多了,這起碼證明他們認為我們寫到一些國內人寫不到的城市感,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悲劇,說香港都沒有影響力。當然也有悲觀論,例如許知遠近日就寫了一本書,這證明他們至少認為香港是有討論價值的,雖然討論意義越來越小。

興:很多國內人都說「香港已任務完成了」。無論流行文化,到文明價值觀,內地人都覺得這麼多年來,香港是「例外的中國城市」,是內地人榜樣式參考;也有另一派認為,香港已完全喪失了參考價值了,說先進城市宏偉建築,北京上海威過你;更有另一派認為,講法治等等,精神價值觀的東西,大陸一點都學不到,香港仍然有很多值得學習,並且需要以香港作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案例。但大部份大陸朋友都會跟你說以往的香港,怎樣聽廣東歌大呀,以往怎樣看港產片呀……這麼說是有潛台詞的,就是香港現在不行了。談現在香港,他們只會說到購物。如是這樣,這個研討會有個象徵意義,就是我們得與國內商討一個新相處關係。

蓮:國內人都會提到一點,香港最寶貴的,當然是言論自由啦。

靈:這是很重要的,如果香港很自我審查這麼多,那是自宮的,我們絕不是言論空間不夠。很多例子,像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香港完全有優勢,因為他在國內版有一章(劉奮鬥)會全章被刪除,作者太生氣了,就決定不推出國內版,而香港牛津版則保留了全部12位受訪者。這就是李照興說的「例外城市」,但若果我們再自我審查,那就沒辦法了!

肉身北上還是文字北上?

談香港人、香港文化北上,不如從香港與內地搞合拍片、香港文字的北上談起。 

■研討會期間播放李照興《潮爆北京》一片,只得一場,座位已爆滿。

興:我稱現在為「後港產片時代」。香港需要摸索一種新的定位,這是過渡期,也許不在狀態,而港產片現在的狀態就是香港現在的狀態!至於將來的港產片:一是原教旨主義的港產片,好有地道風格,仍然有很多港產Gag,不需要考慮大市場,仍然可以有香港特性;第二種是合拍片,視全國為市場,極有商業味道,很有娛樂性,富有以往港產片鋪排特色,這是大陸導演仍未拍得到的,你可以叫它「荷李活片」,「荷李活片」不是指在荷李活拍的電影嘛!它是基本技巧成熟,大家都看得明、極富娛樂性。現在在大陸做這類電影最成熟的,都是香港人!陳嘉上、陳可辛、徐克等人都入到國內公司執行話事,出來的電影既有港產特色,又竟然全國都接受,例子有《投名狀》、《葉問》。

靈:還有一個感覺,就是港人強於拍類型電影。國內片一貫沒有類型片,因為類型片是一種商業模式。

興:你看徐克《深海尋人》就知,它既是懸疑片,又是愛情片,又是恐怖片,以往國內拍恐怖片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都一直在嘗試。去比較大陸導演,跟香港導演拍的類型片,香港真的是先進很多!今年國內試過第一次拍災難片《超級颱風》,你完全不能接受!它講颱風吹到浙江一帶,市長英明領導下拯救成個城市,是父母官那一種!另一個例子,是章子怡的愛情輕喜劇《非常完美》,它跟杜琪峰拍鄭秀文完全是兩回事。

記:內地流行「香港現象」:幾位香港作家很紅,但梁文道很悲觀,認為香港創作人只有「時間優勢」,你怎看?

興:其實香港人北上完全不是我們這一代開始的。七十年代廠佬北上,八十年代廣告人北上,頗有影響力,他們都是在買一個時差。直至我們媒體人北上,這是第三波,為甚麼現在才有Noise呢?因為我們同時是寫作人,在媒體上有曝光,才會把現象巨細無遺的紀錄出來。另外,正正是香港人本身覺得自己沒有出路,才會有個誤讀,覺得:得嘅人先會北上,其餘的人留下來了。但要北上?我們又覺得不了解國情,又覺得大陸咁娘又專制,於是產生一種無稜兩可的感覺。

靈:北上也有兩種。肉身北上是一種,但我們文字已上去了是另一種。就是梁文道也說過,他不會在內地居留的,因為資訊不流通。剛才你談到「時差優勢」,這也要看看我們文化人爭不爭氣,我們是否永遠能把這種時差,保留了一個程度。

記:會不會再過幾年,連內地都不需要香港文化人了?

興:時差確然係優勢,但不會太久了,因為他們追得很快。但就寫作來說,始終有個實際體驗的優勢,你看在國內闖出名頭的,梁文道、邁克、湯幀兆、黎堅惠,他們除了自己都有一個專業的發言位置外,就是他們都真的經歷過,WriterasaUser!你談日本普及文化,阿湯真的是在日本讀書、生活過;你談時裝,黎堅惠真的是穿那些牌子長大的嘛!你看阿齋,他真的是年年去意大利看家具啊。

我看國內的作品,作者們真的是看好多書,每一句都Quote是誰說過的。但是,就如國內近日引進杜拉斯,他們稱之為「小資情人」,一定要人手一本,喂,陳寧是在巴黎生活的,才寫得出《八月寧靜》啊。你一個人住成都,沒有去過上海的人,說怎喜歡沙岡都好,都很難有一種實戰體驗的文筆。這就是優勢所在,也是國內作者是很或缺的。他們沒有那種傳統,很多時候紙上談兵,只是在書上的理解,因此才會出現到很多狹隘的思想,像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在網絡上我們經常見到!

「消失中的香港:再戰江湖」研討會

研究會分兩天,明後(9月12日-13日)兩日進行。12日講者包括吳永順、潘國靈、羅啟銳、葉蔭聰、蕭若元、李蝴蝶、謝勇;9月13日則有李照興、呂大樂、高志森、陳雲、洛楓。詳情請看

http://www.cforculture.com/home/?mod=news&_com=item&task=show&id=11

查詢:28540051(名額所餘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