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龍應台從「失敗」說起六十年故事

八方人物:龍應台從「失敗」說起六十年故事

當海峽這邊興高采烈的籌拍《建國大業》,為中共建政60年錦上添花,作家龍應台卻在香港大學山上那個「龍應台寫作室」閉關400天,寫成《大江大海一九四九》。60年的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這本書的焦點,不是放在一將功成的那部份,而是放在萬骨枯的部份。」

母親失憶 促成新作

龍應台昨日在香港的新書發佈會上說,早在20年前的1989年,她就萌起要寫1949年的念頭,後來兒子出生、她又被馬英九請到台北當公務員,計劃一擱,就十多年。到她父親去世,她發現,一扇歷史的門關上了,便怎樣叩也叩不開。後來,她母親失憶,連自己最疼愛的女兒都不認得,卻清楚記得已淹沒在浙江千島湖底的淳安古城的家鄉面貌。那時候,龍應台才感到時間的緊逼,要趕緊在歷史的大門關上之前,專心做好這本書。
為了這本書,龍應台走過三大洋五大洲,採訪了很多歷史巨變的見證人,有的是名人,像馬英九、蕭萬長、白先勇、徐立之、朱經武,但更多是親歷大時代戰爭、逃亡、遷徙、離亂的平民百姓;透過他們的故事,還原歷史。尋找見證人的過程,有的找到時已不在人世,有的不願重提歷史的傷痛,但也有年老的倖存者跟龍應台說:一輩子就在等這通電話,說出他們從未對人說過的故事。
在這本書,會看到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當年在澳門上岸,轉到香港,在1949年開張的荔園收門票;會看到香港工業家蔣震年輕時當兵,撤到香港後參加了「自由中國運動」,到塞班島受訓,差點就空投大陸,後來才知道,這個運動是美國中情局背後支持。但龍應台說,這本書最重要還是關心一代人的「痛」,重構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並透過它「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
「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龍應台說,她的父輩母輩到了台灣之後,慢慢發展出有別於戰爭、國家、集體的一套價值觀,是擁有溫柔力量的文明價值。「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甚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當權者應向人民致歉

中共張燈結綵迎接建政60年之際,龍應台卻要提出招來內地網民臭罵的建議,「如果我是連戰,一、兩年前以國民黨主席第一次回到那片土地時,第一句要說的應該是對不起,對所有因為內戰喪生、流離、家破人亡的人說對不起。同樣,在大陸慶祝60年的同時,我也希望胡錦濤可以對戰爭中犧牲的,無論是解放軍或者國軍,說一聲對不起。」
龍應台希望,《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將來可以一字不改的在大陸出版。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她會在書名加上一個副題──「你所不知道的台灣」。記者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