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欄既為《暢談滙債》,當然不應只談滙不論債,尤其是中央剛宣佈在港發行國債。
在港股每日成交600億元的對比之下,6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發債總額怎說也不算多。觀圖可見,打從美元兌人民幣自去年中橫行至今,本港人民幣存款總額亦大幅回落,但至今仍有500餘億元(見圖)。不過,當中有相當部份是定期存款,可以隨時買債的活期或儲蓄部份實不足400億元,加上銀行要符合準備金、流動性等要求,實際上可用的應再買少見少。
大戶買入套息
然而,最早一批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快將或已經到期(見表),即大抵已釋放接近100億元於市場(中銀的30億元中有部份明年才到期)。
換言之,是次國債的潛在買家資金應不下400億元,只要當中有近兩成有意購入,便已出現超額認購。
兩成購買力會否有所高估?
肯定不會。因為目前人民幣存款利率低得可憐,僅0.8厘,是故只要國債息率達1厘以上,即使散戶不買,有需要持人民幣的大戶(包括銀行)亦肯定會買入來套息。
散戶安全投資
散戶應如何看待是項投資?
很明顯,這與買公用股或澳元收息不可同日而語。港人長久生活在二手債市不活躍、資金苦無出路的環境之下,不是擺放於定期存款,便是炒樓炒滙炒股票。外人看來,這是不正常的,因為全球多國皆會發行國債,即市民借錢予政府,而這往往是個人資產組合中佔最大比重的──因為其息率不如定期存款般低得可憐,風險卻不如股票般驚人。此等中間落墨的資產,理應適合大多數中游人士,是次發債屬好的開始。
美滙指數已明顯爆落,在金價牽頭下,目前可謂雞犬皆升,尾聲近矣。此時發債,會否是資金救星?
羅家聰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