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年十二月,即華爾街股市崩潰引發經濟蕭條後一年,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M.Keynes)在"TheNationandAtheneum"雜誌發表了一篇探討經濟何去何從的文章。
大概是為了減低公眾的恐慌及憂慮,凱恩斯在文章的初段表示今次經濟危機是場噩夢,到清晨來臨時便會過去(Thisisanightmare,whichwillpassawaywiththemorning)。他又強調多年來累積的經濟成果及高質素生活不會因經濟蕭條而過去,未來人類社會還會再創高峯。
一番安慰的言詞後,凱恩斯回到現實來為經濟危機診症。當時的他仍未寫出巨著「通論」(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也未建構出他的那套宏觀經濟學理論。但他已開始質疑經濟會自行回復均衡狀態的假設,認為經濟大蕭條主要因為資本投資大幅減少,信貸大幅收縮,市場信心萎縮等引發。正因為市場信心萎縮,持有現金的人、企業及國家只願坐擁現金,不肯把錢以合理價錢借出,造成資金短絀;想擴展業務的人眼見市場不景氣,投資容易泡湯同樣不肯借款購入機器、廠房擴大生產。結果,經濟陷入不斷萎縮的惡性循環,企業倒閉、失業的情況變本加厲。
凱恩斯既已開始擺脫傳統經濟學的看法,他解決經濟蕭條的辦法也跟當時的主流看法不同。他認為降低工資、減價、限制入口之類的政策不會令經濟回復平衡及增長,反而會令整體社會的收入下降,進一步拖垮經濟。真正要扭轉乾坤,凱恩斯認為關鍵在於各國中央銀行特別是美、英、法三國央行,只要三國央行能採取大膽的措施重振債券市場及投資者的信心,商品、資產價格不斷下跌的困境便可以打破,企業便有可能恢復擴張的勢頭,從而推動經濟止跌回升。(當時凱恩斯還未想到靠政府救市。)
只可惜凱恩斯的想法實在是少數人的主張,即使在他的故鄉──英國也得不到採納。相反,美、英、法三國央行及政府還各自為政,甚至互扯後腿,追收欠債,減少海外投資,令銀根更緊絀,令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最終導致長達十年的大蕭條。
差不多七十年後的今天,各國央行果然吸取了當年的教訓,向凱恩斯取了經,以比他當年更大膽的措施挽救經濟,避免重演大蕭條的困局。
現在,金融海嘯發生快將一年了,伴隨而來的經濟衰退已開始好轉。要總結過去一年的經驗、起伏,凱恩斯這篇"TheGreatSlumpof1930"大概是最合適的起點。
文: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