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校園驗毒計劃未推行已被質疑成效之際,香港醫學會將與地區社福機構合作,由社區醫生提供協助,輔導青少年戒毒,並及早辨識吸毒或高危吸毒青少年。此外,該會又在各區舉辦持續醫學進修課程,向各區醫生教授辨別吸毒青少年及現時市面毒品流行情況。
絕不向警方通報病歷
醫學會副會長陳以誠醫生指,社區醫生的病人主要是區內居民,較易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醫學會現已向各區會員醫生派發標貼,參與計劃的醫生會透過診症,辨識吸毒或有高危吸毒傾向的青少年,在互信基礎下向他們提供輔導戒毒,並在自願情況下轉介至合作社福機構跟進,但絕不會向警方通報病歷。
此外,在各區與醫學會合作的社福機構在處理吸毒青少年個案時,也會將個案轉介至參與計劃的社區醫生,為他們提供治療或驗身等服務,而社福機構亦會為這些個案提供醫藥津貼。
在九龍東與醫學會合作的路德會社會服務處青怡中心主任吳雪琴指,計劃優點在於社區醫生角色與家庭醫生相似,較易辨識青少年是否有吸毒習慣;由於彼此關係較親密,醫生也較方便了解其家庭及生活背景,找出吸毒原因,有助跟進輔導。她又指,社區醫生與社福機構合作,比由政府主導提供輔導更具效果,因為吸毒青少年每次覆診時都由同一名社區醫生跟進,但政府的輔導計劃則可能每次診症都由不同醫生負責,成效一定較低。
料比校園驗毒更有效
此外,醫學會近月已開始為社區醫生提供合共12小時的持續醫學進修課程,教導醫生識別毒品、毒品類別,及與吸毒青少年溝通技巧等。會長謝鴻興醫生指,目前已有200名社區醫生完成課程,他預期若當中有一半醫生參與合作計劃,可在社區上起預防效果,即社區醫生成為「把關者」,更早辨識吸毒或高危吸毒青少年,比當局推出的校園驗毒計劃只講求阻嚇作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