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總辭與改名公投 - 林忌

泛民總辭與改名公投 - 林忌

泛民主派就下半年政制檢討的方案,至今未有共識;對於補選公投抑或泛民總辭,各黨派仍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和聲音;然而說到底,對政府方案的要求,我們是否沒有最基本的共識呢?
二○○五年政府的「政改方案」,泛民視之為「政退方案」,最關鍵的問題是甚麼?親政府傳媒與政府本身,一直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反之泛民應主動提起,卻又不敢提起,只會正中保皇黨的下懷──當政府又再一次提出一個似是而非,表面上民主實際上退步的方案時,泛民主派將再一次「進退失據」,到其時保皇黨將再可以把否決普選的責任,一味推到泛民主派的身上,重演二○○五年那一幕。
因此,這幾個月對泛民各派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但討論總辭和公投,更應主動向選民解釋,泛民的底線是甚麼──除了終極普選,我們的中途站在哪裏?如果泛民無法說明這一點,當政府又再一次提假普選方案之時,只會陷於被動消極,被打成激進而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
泛民最簡單的訴求是甚麼?看看立法會選舉的比例當可明白;一九九八年的地區直選有二十席,二○○○年有二十四席,二○○四年有三十席,可是二○○八年為何仍然停留在三十席?保皇黨的說法是泛民否決了政改,可是泛民就不懂反客為主,指是保皇黨破壞自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肯把直選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嗎?如果泛民這點可以團結一致,例如說:「我們要回到循序漸進的路上,把地區直選的比例提升到佔立法會總議席的三分二,同時廢除分組投票制」,那麼,無論政府說增加幾多席,選民也可以立即明白──這是比例的問題,不是議席多少的問題,只要違反這一點,其他假民主的方案,就無所遁形。

當選民明白這一點,萬一政府再提假普選方案,我們就有足夠的說服力,去舉行補選公投以及泛民總辭;甚麼是公投呢?公投就是一種純意識形態的對決;由於政府不肯辦公投,因此泛民主派只有靠補選,去替代正式的公投。可是保皇黨有兩招可以破壞公投,第一招就是不參選,令公投毋須投票而失去正當性;第二招,就是派一大班閒人參選,令選舉變得兒戲,去分散公投的號召力。
要戰略上先發制止保皇黨的招數,惟有就是議員改名──每一區的補選泛民議員,都把自己的真名改成普選,英文就改為UniversalSuffrage,強迫政府把選票上的名字,在文字上變成真正的「普選公投」──選票上名,就是普選;我們是把票投給梁普選、黃普選、陳普選等,而非個別的議員或議席;政黨則團結組織一個新政黨,叫做二○一二雙普選黨,令政府無法在選票上迴避公投的真義;萬一保皇黨掛免戰牌,那麼,最簡單的就是泛民召集一些無政黨的基層支持者,改名做吳普選(唔普選),或畢普選(不普選),甚至更進一步,連姓氏也可以改去,就更能在選票上,達到意識形態公投表決的效果。
當中國人可以為了玄學風水而改名,孫文可以是孫帝象,又可以叫孫中山之時,為何今日的香港人卻反而失去了這項既有名,亦有字,更可以有號的傳統?比起身體髮膚受諸於父母而去絕食,為了達到民主及普選的目的,改名又有何難呢?或者專業界的立法會議員很難很麻煩,但全職議員就沒有這個問題吧?先改名以明志,團結以待政府的方案;一旦發現政府提假貨,就立即總辭再公投,今日的泛民主派,只有拿出這樣的決心與勇氣,我們才有和建制周旋的力量與本錢。
文: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