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行政院長劉兆玄率內閣總辭,並即時宣佈由高雄前市長吳敦義接任閣揆,馬英九就任總統16個月來總算硬了一回。國民黨重掌政權以來,最大的政績是兩岸大三通的啟動,但那只是國共兩黨新一輪和談的落實,算不上馬英九的個人政治騷。台灣內閣總辭,其意義不只在於為八八水災問責,對兩岸三地的政治運作也頗具啟示作用。
八八水災衝垮了馬英九的民望,不滿其施政的比率飆升至65%,滿意的只剩16%,劉兆玄的施政滿意度也跌至13%,不滿意的達70%。如果馬英九堅持讓劉兆玄續任,無法平息民怨是不智,陷劉內閣於在野黨炮火是不義,讓個別離任官員擺脫不了水災中500多條寃魂的殺人犯陰影是不仁。
其實,內閣總辭是馬英九落實政黨政治、為八八水災問責的最佳出路。但一向婆婆媽媽的馬英九早前一再慰留劉兆玄,堅持不重組內閣,在黨內外炮轟下才幡然大悟,總算找到一個重建民意支持的起點,有助他下月接任國民黨主席及部署年底的縣市長選舉,而讓48歲的朱立倫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也有助國民黨中生代接班。
凸顯民主政治示範作用
從政壇亂象不一而足的台海兩岸三地來看,馬英九硬着心腸接受內閣總辭,也有特別的意義,證明他這位民選總統雖握有任命行政院長的權柄,但最終須以民意為依歸。
而在大陸和香港,小圈子選舉決定了官員的任命及執行所謂問責制時,往往是長官意志的落實,沒有民意機構可制衡。新疆屢爆維族、漢族衝突,大批無辜平民傷亡,海內外要求中共新疆區委書記王樂泉下台的聲浪高漲,但當局只讓公安廳長、烏魯木齊市委書記落台了事。香港歷經政治新貴任命、生果金、外傭稅、泰國包機、的士加價、校園驗毒等政治風波後,高官依然個個堅守崗位。相比之下,台灣內閣總辭更凸顯民主政治的示範作用,豈是港澳的一國兩制所能比擬的?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