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惠於國家振興計劃,通過減稅及補貼政策刺激,內地汽車表現今年逆市走高,擴產衝動與新能源汽車項目四處湧現。發改委及工信部上周出席「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時提出,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及引導,汽車業將再次出現產能過剩局面。 記者:尹燕麗
有分析指,兩部委批評的是對汽車業未有充份了解的企業,盲目跟風投資的大小項目,並不是現有的汽車集團,如積極發展電動車的比亞迪(1211)。
針對盲目跟風項目
年初中央推出汽車產業提振計劃,一系列優惠政策給汽車業吹起暖風,令經濟危機下的汽車消費異軍突起,銷量節節攀升,部份政策受惠車型竟遇供不應求。首7個月,內地汽車銷售升23%,達720萬輛;汽車產能利用率接近80%,屬正常區間。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發改委行業協調司司長陳斌指,內地汽車市場長期穩定增長仍具有不確定性,隨着政策效應的遞減及社會環境壓力的加大,若不控制,2010及2011年或面臨增長趨緩、產能過剩的局面。
上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抑制部份產能過剩及重復建設的行業,當時汽車業並未被提及。但報道引述陳斌指,過剩的潛在苖頭仍是有的,「會議上有幾位部長提出來,要高度重視汽車產業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由於中央明確提出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各項鼓勵措施,點燃了企業熱情,紛紛研發生產電動汽車,各地與新能源有關的汽車、零件項目如雨後春筍接踵而來,各大企業皆欲搭上政策鼓勵的「順風車」,投資過熱日益加劇。
「逐利」驅使下,眾多並不具備研發能力亦無核心技術的企業跟風進軍新能源汽車,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辛國斌指出,「一窩蜂」行為,只會埋下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隱患。
倡培育自主創新
陳斌指出,國內與國外技術現仍有較大差距;不少企業未具備研發能力,只是外購關鍵零部件進行組裝,這樣的企業只是迎合國家政策,只是想謀取汽車生產資質,顯然不符合國家政策。業內人士建議,應注重培育自主創新,加快研發。中央應制訂市場准入標準,統籌協調,真正把產業做到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