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到中環某五星級酒店下午茶,那是我們更年少時嚮往的場所,去那裏有時只為看看漂亮的人兒。喜歡它雖是奢華地,卻沒有浮誇,老老實實地精緻與華麗,都在骨子裏。
有一陣子沒來,發覺裝修變了調,侍應也顯得新手。咖啡端上來,伴以一小杯牛奶,我摸一摸:噢,冷的。忍不住把侍應喚來,請他替我換上溫熱的牛奶:咖啡加奶,該是熱的。這些細節,是五星級的基本配備。而實在,坊間比較用心的咖啡店,也對這些事情不敢怠慢。同伴再補充,對岸的那家美麗五星級,其下午茶一度是日本友人傾慕的英式情調大本營,近期也有點疲態,疑似國內同胞蜂擁朝聖,其嘈吵程度似ClubMed大茶樓。於是真正的高檔服務就只剩六星級。
這是溫總的「不進則退」,原來五星級該有的,要到六星級的消費水平才能享有?
可是內地高消費的品味愈追愈近呢,甚而平民消費,也有它們獨有的細緻。一碗陽春麪,就是家常的,麪條也是人手用心的手工製成,不必特別強調「手製」,因為這似乎是應當的。
擔心的就是這個,要在香港嘗得好的東西,非得付出更多心力與金錢,平民美食,平民是必然,但不一定美。是資本主義的劣根嗎?怕的卻是生活太勞累,迫人太甚,顧得了門面只好拼命撈回本錢,忘了最底層最日常的優雅。匆匆忙忙奔奔趕趕之中,兩頭不到岸,再回頭也甚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