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50層並已棄用的垃圾焚化爐煙囱,屹立在葵涌12年。土木工程拓展署最近利用新拆卸煙囱方法,從外地引入全港獨有的巨型吊機及無線遙控切割機,將煙囱像切割蛋糕般切割成多件吊落地面,既可大幅降低噪音及塵埃之餘,更可減少工人受傷風險。整個工程開支要1.9億元。
記者:馮永堅
葵涌垃圾焚化爐在97年5月停止運作,高148米的煙囱一直空置。土木工程拓展署在07年開始第一期拆卸工程,將焚化爐主樓及相關建築物拆卸;剛開始的第二階段就是拆卸煙囱,估計需時3個月。
星洲引入高168米吊機
土木工程處副處長葉桂恒表示,同類建築雖可採用爆破或撞擊式等傳統拆卸方法,但煙囱毗鄰污水處理廠及繁忙的青葵公路,因此用傳統拆卸方法絕不可行。
經過各有關方面評估,當局決定採用一種嶄新拆卸方法,從新加坡引入一座高168米、重600噸的履帶式吊機,並利用遙控切割機,將煙囱切割成多件、每件深約3米的圓件,以斬件式拆卸煙囱。
他指,工作人員會利用吊機長吊臂將一個預製鋼鐵保護網安裝在煙囱頂部,「網住」切割時產生的塵埃;長吊臂會將切割好的圓件吊落地面,平均要二至三天可處理好一件圓件。他指,新方法除減少塵埃及噪音,又確保煙囱附近的建築物不受影響外,更可減少用傳統拆卸方法時出現的工序風險,減少工人意外受傷。
安全拆卸是要付出代價。葉桂恒指,連同拆煙囱及相關建築,及清理煙囱內及焚化爐的污染物,整個工程要1.9億。整個拆卸工程預計在今年底完成,地盤日後如何發展仍未有決定。
拆煙囱拖延12年
【本報訊】葵涌焚化爐及煙囱廢置12年未能拆卸,原因是煙囱位置太近污水處理廠及青葵公路。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早在98年已計劃清拆煙囱,但03年通過了環境評估報告後,始發現煙囱位置太接近其他建築物,不能用爆破等傳統方式清拆,結果一拖便拖了12年。
採切割式月前拍板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當局在98年時已計劃清拆煙囱及焚化爐,鑑於焚化爐有大量污染物,因此要向環保署申請做環評報告,評估清拆時對環境影響。至02年環評報告完成,原本翌年可動工清拆,但由於工程範圍相當接近污水處理廠(約10米)及青葵公路(約30米),因此要研究新拆卸方法以免其他建築物受影響。當局在07年先清除污染物及清拆焚化爐,至月前決定採用切割式方法,拆卸煙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