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國標 北京大學前副教授、現獨立學者
北京學生比地方學生多一項官差,就是逢節日慶典國喜國喪等特殊日子到天安門廣場或其他重要公共場合當活道具。不清楚這項官差具體起於何時。據畢業於六十年代的一位北大校友說,他們當學生時就很普遍了。有一次他們奉命去天安門廣場歡迎非洲某國元首,該校友因衣服帶補丁而不許站前排,只能站後排,以免給新中國丟臉。還有一次,某國元首遊頤和園,周恩來親自安排清園(把遊人趕跑),然後佈置幼稚園的孩子玩丟手絹,佈置他們大學生三三五五手拉手詩意地在園中游弋,還要與那酋長裝不期而遇,做交談、歡迎科。過去有句套話叫周總理日理萬機,佈置頤和園歡迎非洲酋長估計也是萬機中的一機。周恩來最愛玩做這種弄虛作假的把戲,難怪他當國時國家總栽跟頭。
弄虛作假為國爭光
趙元任的一本傳記中寫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駕崩,朝廷安排北京的中學生前往哭喪。「我們是俯伏在靈堂前叩頭,贊禮人高呼舉哀時,我們全部叩頭,齊聲大笑,沒有人能分別出我們是在笑還是在哭。」皇帝、太后駕崩要中學生哭靈,皇帝即位或大婚是否也要青年學生(起碼國子監生)前往賀喜做活道具呢?我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資料。日本學習中國的東西太多了,可是徵發學生做國家慶典活道具的傳統他們沒有學會。記得北京舉辦亞運會那一年,日本東京市長羨慕之極,說北京市長一聲令下能調集成千上萬的大中小學生充實天安門廣場,我東京市長就是努爛苦膽也休想如此呼風喚雨。理由很簡單,因為學生們沒有這項義務,市長無權拉來學生湊熱鬧壯聲威。
北京學生做天安門廣場活道具的傳統大約是從「反帝愛國」五四運動蛻變來的。國需要愛的時候到廣場去愛國,國毋須愛的時候就到廣場做活道具;有帝可反的時候到廣場去反帝,帝毋須反或無帝可反時就到廣場做活道具;有軍閥可反時到廣場去反軍閥,軍閥毋須反或無軍閥可反時到廣場做活道具。在一個有着處女崇拜、童男崇拜的社會,在一個有着真氣、元氣迷信的社會,把幾萬、幾十萬在校男女學生聚攏到廣場,青春氣息橫流豎溢上冒下滲,對於檢閱者來說,多提氣養眼呀,到這個濃郁的青春氣場穿一趟,揮揮自己的巨爪,聽聽他們的山呼,絕對是最好的採氣滋補之方。
與戰時拉夫差不多
五十周年大慶時,我住在北京萬泉莊小學隔壁,天天練隊形達半年之久,包括盛夏期間。現在不與學校為鄰了,今年六十年大慶學生如何訓練就不得而知了。這項官差既非法定義務,亦非學生守則裏的明文,如果定性,與戰爭時的抓丁拉夫差不多。日本東京市長說學生不是國務活道具,不是政治裝飾物,那只是日本的國情。中國國情不同,中國學生的精力和時間都是國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