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最近引入新一代微創手術(naturalorificespecimenextraction,簡稱NOSE),可使用肛門及肚臍等人體天然孔道,進行結直腸腫瘤切除、除去大腸瘜肉與治療腸憩室症等外科手術,新手術不但可以減少腹部的傷口,令患者加快復原,也可降低手術併發症風險,現時已進行約10宗相關手術。 記者:鄧愷欣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以傳統微創手術方法切除腸臟腫瘤,需在腹腔開3至5個約5至12毫米的小孔,放入手術儀器,然後再開一個切口取出腫瘤,此切口要比腫瘤直徑略寬,例如腫瘤直徑為2公分,切口便要有3公分寬才能取出腫瘤。
朱建華指,嶄新的NOSE手術可透過肚臍、陰道或肛門等人體天然孔道取出需切除的組織,經肛門取出腸臟腫瘤是其中之一,手術需先在患者腹腔開孔放入手術儀器,然後於腫瘤的下端截斷腸段,再於肛門位置利用儀器將附有腫瘤的腸段經直腸從肛門拉出,待清除腫瘤及淋巴等組織後,再將腸段帶回腹腔內進行接駁。
限腫瘤小於4公分
本港每年約有4,000宗結直腸癌新症,估計有1,000宗適合使用NOSE手術,外科專科醫生李綺雯表示,接受NOSE手術患者可於手術後24小時內進食,三天後康復出院,較傳統微創手術少一至兩天,亦毋須在腹部開一個較大切口,減低創傷性及手術疤痕,也可減低患者的痛楚並加速復元。不過,此手術只適用於腫瘤直徑小於4至5公分,腫瘤與肛門距離不太遠,即在乙狀結腸或上、中段直腸位置,以及身形中等的人士,因肥胖人士會因脂肪過多,阻礙取出組織;若腫瘤較接近腹部位置,則可嘗試由肚臍取出。
李綺雯指,最近有一名53歲女病人,發現大便有血接受檢查,顯示乙狀結腸有一個3公分腫瘤,由於腫瘤與肛門接近,適合接受NOSE手術,患者除切去腫瘤外,也取出11粒淋巴結進行化驗,患者接受手術至今已大半個月,未有出現任何不適或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