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要理財,多從儲蓄開始,但理財專家指出,只懂鼓勵青少年儲蓄,但未有灌輸正確的理財觀念,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專家建議,應先儲蓄、後消費,而且儲蓄一定要有目標,並非盲目錢滾錢。
記者:余美玉 攝影:李潤芳
正確的理財觀念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培養,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向一班年輕人進行理財教育訓練,理財版找來兩個成員個案,其中一位希望靠自己儲蓄,可以升讀大學。另一位則很自律,不斷儲蓄,但他們都各有自己的理財「病徵」,須由財務策劃師為他們「診症」。
個案1
姓名:思思
年齡:17歲
每月零用:700元
每月儲蓄:300元
目標:儲蓄大學學費
病徵:不時出現「衝動消費」,每月儲蓄金額未能達標
過度消費 儲蓄未達標
思思是中六學生,將於後年升讀大學,現時大學學費每年約4.2萬元,不計通脹因素,4年學費合共16.8萬元。思思兩年前開始儲蓄,希望儲夠學費升讀本地大學,現時月儲300元,累積金額約7200元。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李立基表示,無論是小朋友或成人,開始儲蓄時,應訂下目標金額、時期及每月可儲金額。以思思月儲300元計算,加上現有積蓄,兩年後可得1.44萬元,加上參加兒童發展基金計劃可得一比一配對供款,及政府3000元獎勵金,屆時可獲總金額3.18萬元,與目標金額相距13.62萬元。李立基表示:「思思要有心理準備,到時可能要申請學生資助貸款,或做兼職,才可應付4年學費。」
為減輕日後負擔,思思可增加現時每月的儲蓄金額。思思每月有700元零用錢,支出以學校雜費為主,她認為自己最大問題是未必每月都可儲300元,「有時跟同學出街玩,一齊食餐飯,購物消費又唔見一筆,到月尾未必剩到300蚊。」
建議
收到零用 先儲起部份
李立基表示,思思的理財計劃一開始已出錯,「記住儲蓄唔係用剩先存入銀行,而係未用之前,一收到零用錢,就將要儲蓄的金額扣起,存入銀行,餘額才消費,這樣才可有效儲蓄。」此外,他建議思思將提款卡交由父母保管,請他們將部份零用直接存到戶口,目的是增加提款難度。
李立基指出,小朋友面對的誘惑相對較少,故自律性有時較成人好,可更專注儲錢。
個案2
姓名:嘉嘉
年齡:15歲
每月零用:不定
每月儲蓄:100元
目標:沒有
病徵:為儲蓄而儲蓄,沒有目標
純為儲蓄 以為多就好
嘉嘉自小已養成儲蓄習慣,每月儲100元,銀行存款有逾3000元,不過問到其目標,嘉嘉說:「之前為參加交流團,用了部份積蓄,現時暫未有新計劃,當為人生而儲錢。」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何家驥表示,嘉嘉有良好的儲蓄習慣,最大問題是空有「行動」,卻缺乏目標,「我問佢有200萬時會點使,她也想不到,只是認為越多錢越好,放在銀行收息,較有安全感。」他認為要讓孩子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應先引導他們,「儲蓄」只是一個手段,還要有目標才算圓滿。
他指出不少成年人亦有嘉嘉的問題,理財觀受成長環境及家人影響,「好多父母一聽到使錢,就會鬧仔女浪費,話係血汗錢,好辛苦賺返來,或會令小朋友唔敢消費,對使錢有負面想法。」
建議
教導子女 定理財目標
投資態度過份保守,亦會影響理財計劃。何家驥說:「理財不單止睇未來數月,而是更長遠的計劃,你可以引導孩子諗深入一點,10年、20年後想做甚麼?想有幾多錢?如何達到目標?」如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灌輸正確金錢觀,或令孩子對金錢有兩極化表現,「一係過度孤寒,變成守財奴;一係變購物狂,過度消費。」
兒童基金送錢鼓勵儲蓄
兒童發展基金與6個非政府機構合作,推行兒童理財訓練計劃,其中東華三院賽馬會天水圍綜合服務中心與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合作,透過遊戲向兒童及青少年灌輸種種理財知識。基金亦鼓勵青少年定期儲蓄,首兩年的儲蓄目標為200元,每月零用來自其父母,如家中出現經濟困難,有關方面會介紹工作給其家人,以應付開支。
至於非政府機構會為參加者安排一比一的配對供款,即計劃成員儲多少,就可獲等額捐款,完成計劃後,該名成員可獲政府的3000元獎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