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能大法官宣佈退休,退得比正常退休年齡早了幾年,於是眾人又多了一個猜謎遊戲可玩。這次牽涉到的不止是商務與經濟,而是法治精神,主角又當了法治捍衞者角色十三年,事關重大,於是提早引退的理由,要更實實在在,例如有醫生紙證明健康出了大問題之類,才能釋除政治因素的疑慮。
可李官沒有頭痛腳痛,只以「萬物有時」釋疑,在這世道,更容易引起浮想聯翩。即使從拆局得出的結論,無論中央或港府也有理由在這不方便的時刻把李官逼退,猜謎的人還是選擇想到政治頭上。背後有沒有不可告人的內情?不是被逼的話,至少也有當事人感到意興闌珊咱不幹了這類情節,好像必然要這樣,才退休得合情合理。
萬物萬務有時,本來是個夠王道的理由,為甚麼不足以平息種種疑惑?那個正常原定的退休年齡又是誰替誰定的?一個向來以工作狂見稱的人,對人生看法起了變化、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追求,為甚麼就不能因為找到另一個春天而說服別人:不為甚麼,就是不想幹同樣的事了。為甚麼要交代有沒有病?退休是多好玩的事,要身體出毛病才退,便為時晚矣。
大人物身繫公眾利益,單引用傳道書傳「進有時退有時」之道,可能未能滿足公眾的疑心與好奇心。當大人物退休慣性被追問理由,而那理由又要有身不由己的味道才能成立,搞不好會影響小人物,以為退休是逼不得已的選擇就大大不好了。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