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足球場,一個足球踢出四個男人的故事。球員生涯比夕陽還短暫,人到中年,下一步何去何從?李健和、丘建威、司徒文俊及馮嘉奇,他們都是前港隊代表,現在變身足球評述員。老早考車牌傍身;20多歲投考教練執照;多讀書……未雨要綢繆、積穀可防飢,他們現在走的路,早年已鋪定。
記者:蔡建豪、張文傑
李健和
一踢波就要諗幾時收山
由昔日的「和仔」到今天的「和哥」,李健和或許是最為人熟識的本地足球員。17歲當球員踢到41歲,足球隊「東方」上季尾宣佈退出甲組,身任教練兼球員的和哥失業了。不過,人生的際遇往往出乎意料,新球季降格丙組他獲邀又教又踢,並且每周在電視台主持足球節目。
承認波省球證是污點
東方6月底宣佈退出,突然失業的和哥正為生計發愁,「壓力好大,好似幾百磅壓落嚟。」誰知東方轉戰丙組,他又被邀請再度帶隊,萬多元的月薪,教練、球員及球隊管理等工作一腳踢,搵食固然重要,對足球的熱誠卻不能少,「我咁多年對足球無變,想去參與,唔係體能問題,我唔想停。」他承認,00年港澳埠際賽用波「省」球證被罰停賽一年,是職業生涯最大污點,「我其實只係發脾氣踢走個波,真係無諗住省中佢。」
在香港當足球員,和哥形容是悲慘的。經歷過90年代本地球市的小陽春,他曾月入4、5萬元,但一早明白球員生涯苦短,「一開始踢足球,就諗幾時收山。」94年仍當打的他已學車考車牌,因為「唔知收山之後會唔會揸的士?」後來又跑去考教練牌,全是為掛靴後的生活鋪路。
暑假正為失業煩惱之際,卻被電視台詢問是否有興趣主持歐聯預告節目,大着膽子接下任務,他承認背講稿最難,「做評述員我未夠資格。」他也不會在深夜評述賽事,晚上十一時半是底線,緣於要匆匆駕電單車直奔碼頭、趕搭尾班船返坪洲老家。
丘建威
穿梭港澳培訓中小學生
一星期做足7日是丘建威的生活寫照。穿梭港澳教足球、評述足球及撰寫足球專欄,已佔用他睡眠以外的所有時間,「我試過48個鐘頭唔瞓覺。」退役5年的他從未離開足球,創辦小丘足球學校致力培訓中小學生,是一種癡戀足球的心態,「搞學校係唔想離開球場。」
緬懷馳騁球場的日子
丘仔效力南華的高峯時期,底薪達5萬元。不過,他在97年前已看到本地球市越來越差,20多歲投考教練執照。現時他被澳門體發局聘任為青訓計劃的顧問及總教練,每周有兩天跑到澳門教波,在港則替中小學教授學生踢波。緬懷昔日馳騁球場的日子之餘,也享受與小朋友共處的時光。
踢波時已當評述員,但講得也要寫得,替兩份報章撰寫足球專欄。他感謝當年父親堅持要他完成中學課程才當球員,「唔係我爸爸要我讀完中五先踢甲組,今日想揸筆寫字都幾難。」
司徒文俊
踢衞生波還心願
任職香港青年軍教練的司徒文俊,球員時代沒有和哥及丘仔等師兄的優厚待遇,效力的球會又往往散班收場,「唔知點解踢親嗰隊都執。」「司徒」不諱言,本地球員收入視乎球會班費,「外國球員退休都優哉游哉,香港球員就冇退休保障。」
做評述員是獎賞
「趁仲有能力都想做(球員)。」最終決定隨和哥帶領東方衝擊丙組球賽,踢踢衞生波,還了做球員的心願。至於當足球評述員,他的心態是處之泰然,學習做得更好,「做評述員係一個bonus(獎賞)。」
馮嘉奇
碩士學位為出路
昔日職業球員學歷有限,馮嘉奇是罕有擁有碩士學歷的球員,96年才19歲便開始踢甲組,中途突然到英國留學,返港再踢波,卻又一邊入讀香港大學。自言「唔鍾意讀書」的他承認,讀書是為了延續自己的足球生涯,為掛靴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晉身評述靠英語好
已轉職甲組球隊愉園助理領隊的他,球場外是全職足球評述員,他憶述當初有機會晉身足球評述行列,全靠在英國的兩年間,大大提升了他的外語能力,沒有為退休出路費神,他不禁要說:「球員之中我算幸運。」
本地球員無前景 球壇乏新血
本地每年約有數百名青少年加入地區球隊或甲組旗下的青年軍,逐步向職業球員目標進發。但有前港隊球員估計,這些青少年最終只有一、兩成可達成目標,而在收入無保障、前途不明朗及家人反對下,當中踢一、兩年便轉行的職業球員大有人在,這是近十多年本地球壇青黃不接的原因。
缺支援場地配套不足
前港隊守門員、退役後擔青訓教練的高志超表示,球員生涯短、收入低,很多家長希望子女讀多些書,加上近年甲組隊引入平價國援,更加扼殺青年球員的發展空間,「每年踢甲組嘅新血可能只有二、三十人。」
90年代中,全部甲組隊均招收青年軍,高志超當年加入快譯通,其後在澎馬流浪成名。他慨嘆98年體院足球部停辦後,本地青訓一落千丈,而辦青訓需要不少資金,現時只有傑志、流浪、南華、愉園等數支甲組隊有開辦青年軍,「本地青少年及教練其實質素唔差,但場地等配套不足。」他指政府要多加支援,才能令更多人願意當職業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