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佈破產清盤,觸發全球金融海嘯。英國《衞報》在金融海嘯一周年前夕,採訪當事人「重組案情」,指美英兩國財金官員溝通失效,令英國巴克萊銀行無法在最後一刻當「白武士」打救雷曼,觸發這場大蕭條以來最大金融危機。
雷曼涉足次按陷入財政危機,醞釀超過一年,在倒閉前的三天財政狀況惡化,沒有美國機構願收購雷曼。時任美國財長保爾森(HankPaulson)的「A計劃」,是由美國銀行吞併雷曼解圍,兩者卻談不攏,美銀轉為收購同陷財困的美林,但仍有一個非常樂意收購雷曼的買家,就是積極想在華爾街插旗的巴克萊。
這宗交易卻有一個骨節眼,英國財金官員擔心巴克萊吞併雷曼後,會反被拖垮,於是希望美國政府提供財務保證。
報道指到了9月14日,英美官員還滿以為談得成,英國財政部、英倫銀行和金融事務管理局,都認為華府一定會出錢包底,保爾森卻以為英方一定會開綠燈。當保爾森致電英國財相戴理德(AlistairDarling)時,戴理德說對收購案有很大保留,令他大感意外;戴理德問美方會否用公帑保證,亦不得要領。
指英拒「讓美銀行癌瘤輸入」
巴克萊的收購案於是告吹,雷曼失救,所有金融股都被恐慌性拋售,令政府要出更多錢打救。英倫銀行時任副行長吉弗(JohnGieve)回看,指美國犯了「災難性錯誤」,令外界對美國應付金融危機的能力失去信心。至於華府當日為何不肯出錢打救雷曼,至今仍沒解釋。
保爾森則埋怨戴理德沒有早些提出問題,又指對方在電話強硬地拒絕「讓美國銀行的癌腫瘤輸入英國」。戴理德強烈否認曾這樣說,又說英方在那幾天多次提出那些有保留,美方不可能不知。
報道又指英國財金三大機構部門,早在前年已擔心金融系統會出事,提出英、美、瑞士和荷蘭四國為金融危機進行「作戰演習」,及早準備應對,但因為美方無意參加而告吹。
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