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大銀行疾呼「手下留情」,中銀監終放軟態度,表示正研究分年扣減銀行交叉持有的次級債,並給予銀行三年緩衝期。據了解,由於中銀監需時研究細節,故不會短期內有結果,上述訊息為受挫甚久的內銀股減壓。
研分3年從資本中扣減
雖然細節尚未落實,但消息稱,就新的改變,有全國性商業銀行昨向旗下分行,以口頭形式下達最新指示,「可以鬆一點」,大前提就是不能偏離國策,「要慎貸,不亂貸」,產能過剩的行業仍要「收緊」,「總行一再叮囑,要跟政策走,免得再觸怒中央。」消息稱,有三間銀行本來需要停止貸款,今次讓步,令他們有時間作出調整。
銀行貸款政策暫可不從緊,但扣減銀行交叉持有的次級債一事未解決。銀行認為仍有很多不明朗地方,包括「分年扣減」是何為3年,如何扣減,目前尚不明確。此外,中銀監或增加要求主要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與混合資本債等,金額不能超過核心資本的25%。上述疑慮,中銀監負責人稱,政策還處於徵求意見階段。
消息稱,多間銀行冀中銀監不翻舊賬(舊債),中銀監暫偏向新債不能視為資本,舊的大有可能分三期扣減。
審計署查內銀信貸流向
中銀監仍未有決定,建銀國際內部已作初步推算,銀行從04年開始發行次級債,其中以10至15年到期居多,中銀監將根據之前存量的到期年限,考慮分年方法。該行推算新辦法對中行(3988)、工行(1398)、建行(939)影響較小,而對於招行(3968)、交行(3328)、中信行(998)的影響顯著。大福證券分析師李健雄稱,短時間內銀行毋須集中扣減交叉次級債,「分年」給銀行更多時間調節債券組合,對銀行股利好。
另內地傳媒稱,審計署已展開調查銀行信貸資金流向,尤其「4萬億」政策配套項目的貸款去向。高盛報告顯示,上半年7.76億元人民幣新增貸款中,14%流向消費領域;5%地產開發;25%基建項目;56%企業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