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與想像力 - 林夕

針灸與想像力 - 林夕

電視醫學常識節目提醒我們,針灸時要避免過份飢餓、太疲勞或太緊張。
這不是在替針灸醫師趕客嗎?保持飽餓適中的狀態還比較容易,只是,要趁不甚疲勞與不大緊張的黃金幾小時,才適宜去針灸,難度未免高了一點點。一般人恐怕是緊張疲勞的時候多,安樂閒適的時刻少吧。最大問題是很多人怕去接受針灸治療,就是怕看見那些針,更怕那些針針在皮包骨的部位,如天靈蓋,如人中位置,大剌剌搖晃晃的,看在眼裏,想在心頭,不習慣的人不緊張才怪。
緊張卻又真的會讓皮肉繃緊,有礙針灸發揮療效。身為針灸常客,經常對患有針灸恐懼症的朋友勸勉鼓勵:精神緊張,針灸是很見效的,但你倒過頭來因針灸而弄得更緊張,未免太無辜了。我們的想像力,如果不能讓世界更美好,不能為六大產業之一有所貢獻,也至少可以自利一下吧。
看不見的愛人,好端端要想像他正在幹甚麼,想到疑神疑鬼,這想像想來幹甚麼?同樣道理,針在頭上的針,也一樣看不見,幹嘛鼓勵自己想像它在上面搖擺不定的恐怖場面?為甚麼不想想,那些針既然細如絲,就當作是在理髮店給洗頭師傅按摩頭皮的指頭。而針灸又能有多痛呢?那叫痠,不叫痛,多默唸這法號幾遍,分清痠、痹跟痛的分別,還有甚麼好怕?
可是讓醫師與我失望的朋友還是太多了。他們不少以創意營生,會天馬行空想出很多口號與點子,原來都把想像力用在別人的事情上,對自己肉身的感受,不是忽然遲鈍就是格外過敏。我聽過不懂做人不要為官之類的話,那麼,可不可以說,怕針灸就休想搞創意?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