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對香港監管機構最大衝擊非雷曼迷債風波莫屬,甚至掀起規管權力是否要重新「洗牌」的爭議。金管局傾向擴充為「超級警察」,證監會則提倡引入「雙峯模式」,由該會負責證券行、期貨商及銀行前線銷售規管,前者則只執行貨幣政策。兩雄相爭始終不利,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接受訪問時認為,若以統一產品銷售規管機制化解爭拗,則證監就「雙峯」目標略作妥協也無妨。 記者:羅嘉銘
他解釋,澳洲98年起採用的「雙峯模式」較能釐清投資產品「一業兩管」根本問題,證監對券商規管條文恒久有效,相信可再廣泛套用至其他金融層面,問題是立法會至少要明年才完成「雙峯」可行性研究。對於英國的「超級監管模式」,他稱無助預示當地銀行危機,亦牽涉過多架構變動,倒不如改以統一產品銷售規管機制(singlesellingregulatoryregime),意味投資產品經任何金融機構銷售,均以同一標準規管,但由兩監管機構各自規管銀行及證券商,屆時便不會出現因監管準則差異而發生的爭議。
應劃分等級覓投資者
經歷慘痛的教訓後,現時部份銀行即使銷售如人民幣債券等簡單產品,亦動輒耗時逾3小時,韋奕禮指這實屬荒謬,但否認這是證監施壓所致。被問及是否矯枉過正,他指「或許是」,並稱任何事情一旦出錯就很容易飆向另一極端,銀行以往只要客戶一個簽名就可買極複雜的衍生工具,而現時推銷則趨向過度審慎。
投資產品要劃分等級已是市場共識,韋奕禮建議可按產品發行商和產品本身分級,方便配對合適的投資者。他又讚揚恒生銀行(011)因雷曼迷債不能通過「可於15分鐘內推銷」的考驗而不進行銷售,並呼籲業界要有如此嚴謹的售前篩選。對於苦主曾寄予「百分百回購」的期望,他說不明白為何有此公眾形象,重申「60%方案」公平合理,平衡買賣雙方應有責任。
韋奕禮認同,金融海嘯最壞時刻已過,但只限資本市場,實體經濟復蘇仍有待觀察,各國「退市」會否引起新一輪衰退仍成疑問。展望未來,他說會再提升銀行前線銷售的監控水平,冀《上市規則》立法化第四季可諮詢市場。
居功至偉
力讚施衛民 惟避談續約
證監會年內極力洗脫「無牙老虎」形象,除了搞妥迷債風波,電盈(008)私有化爭議一役更升級至「人民英雄」。居功至偉的證監法規執行部董事施衛民任期雖於本月24日屆滿,但仍未獲續約,有傳是因鐵腕打虎惹起當局不滿,他稱「是原則,而非金錢」問題。行政總裁韋奕禮亦指是「原則」問題,未有進一步交代,但讚揚施衛民是證監寶貴成員,「沒有他,近年不會有這麼多成果」。
財政司司長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說,不便評論施衛民續約一事。消息人士則強調,所謂「原則」是表現浮薪基準未傾妥,並非涉及職權變動。
對於證監越戰越勇並獲國際高度表揚,韋奕禮興奮地說,該會要表明對肅清違規事項的決心,他又形容從未受過任何政治和既得利益者壓力,自己是外人,在港沒有家庭或商業聯繫,朋友亦不多,執法時更得心應手。
表明肅清違規決心
05年上任、一年多前才開始發威,他指要花心思建立法規團隊,如聘用來自澳洲的施衛民引入國際視野,又從內部晉升合適人選,專注了解中港事務。
韋奕禮補充,團隊以無窮創意運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起源於延宕多年的永義國際(1218)前主席官永義內幕交易案,令相關案件多數改由刑事性質處理。他形容,向法院申請凍結對冲基金資產,禁制違規董事再擔任上市公司管理職位,是其任內另兩項重要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