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不斷發生醫療事故,醫院管理局總護理行政經理馮玉娟承認,人手不足令護士養成「心急、樣樣嘢想快」的習慣,自行減省部份程序導致出錯。該局正研究統一及簡化部份臨床程序,優先檢討派藥的三核五對及確認病人身份,尤其是新生嬰兒程序。
記者:陳沛冰
馮玉娟接受訪問時表示,醫管局將優先審核高危的派藥及確認病人身份程序,大方向是必須保障病人安全。她表示,派藥的三核五對沿用多年,三核是指從藥櫃取藥、從藥桶取出所需劑量、以及拿給病人服食的三個步驟。五對是指核對病人身份、服藥時間、藥名、劑量及用藥方法。現時指引是三個步驟中,每個步驟要核對該五個項目,即每種藥核對15次。她坦言,內科病人動輒服食10種藥,護士要核對150次,「冇可能做到」。
現正檢討在不同派藥步驟需要核對關鍵項目。初步認為從藥櫃取藥時,最重要核對病人身份、派藥時間及藥名,以免拿錯藥,但毋須核對服食方法。從藥桶取藥時必須核對劑量,拿藥給病人服食時最重要核對病人身份,「唔好攞錯畀隔籬床」。該局正探討將抽血用的二維條碼系統,擴大至派藥的可行性,在藥袋貼上二維條碼加強核實。
統一做法 棄用剩卡介苗
馮玉娟表示,統一確認病人身份會優先檢討新生嬰兒程序,嬰兒出生後應立即在母親面前核對資料及戴手帶腳帶,將嬰兒放回病床時要核對床號與手帶腳帶資料,之後任何程序要核對手帶腳帶資料。局方會研究將二維條碼系統擴大至身份核實。
伊利沙伯醫院早前發生嬰兒注射過期卡介苗事件,是因護士為免浪費,將用剩卡介苗放回雪櫃;其實部份醫院一直會即時棄掉用剩卡介苗,現要統一做法。
若有出錯 可予嚴厲處分
馮玉娟承認,打錯嗎啡事件管理層有責任,當時病人口服嗎啡劑量少,護士用注射針筒量度劑量及抽取嗎啡,另一護士因能將嗎啡針插入靜脈注射針口,便誤當抗生素。局方即時研究購買可量度劑量的口服針筒代替。若員工在可控制而配套充足情況下仍大意出錯,可給予嚴厲處分。該局曾將嚴重違規的護士轉介護士管理局跟進。
避免醫療事故措施
1)探討派藥引入二維條碼措施可行性
2)研究引入二維條碼協助確認病人身份
3)檢討確認病人身份程序,優先檢討新生嬰兒確認程序
4)引入可量度細劑量的口服注射器,以免護士將靜脈注射及口服藥物混淆
5)統一卡介苗注射程序,今日出生的嬰兒留待翌日一次過注射,所有用剩的卡介苗立即棄掉
6)簡化及統一派藥的三核五對程序,在不同程序核對不同的項目,代替現時任何時段均要核對五個項目
資料來源: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馮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