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 隱隱作痛 應即求醫肛門癌易誤當痔瘡

大便出血 隱隱作痛 應即求醫
肛門癌易誤當痔瘡

【本報訊】肛門不時隱隱作痛,或大便後出血,很多人也會認為是普通的痔瘡發作,但小心患上罕見的肛門癌。外科醫生指出,不少人誤以為肛門「有嚿嘢突出嚟」就一定是痔瘡,未必會立即求診,患者甚至會延誤半年至一年才求醫,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故提醒市民發現肛門有異物應盡快求醫確診。 記者:鍾麗霞

本港每年約有4,000宗腸癌個案,估計當中少於2%屬肛門癌,外科專科醫生劉永基指,肛門癌與腸癌不同,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無關,肛門癌的成因不明,但相信與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有關。患者又以60、70歲的長者為主,其中女性較男性多。由於部份肛門癌的腫瘤會突出體外,易令患者誤以為是痔瘡,「肛門癌冇乜嘢特別病徵,都係一般(肛門)痛同流血,有時會有黏液流出,或有?嘢突出嚟,好多人都認為突出嚟嘅都應該係良性,好少會諗到係惡性腫瘤。」

屬罕見癌症防不勝防

自行胡亂判斷病情,是導致肛門癌患者延誤治療的原因。劉永基指,曾有病人因不能接受肛門的突出物是惡性腫瘤,而沒有再覆診,該名60多歲的男患者,30年來一直受肛瘺問題困擾,一次求診接受探肛檢查時,已摸到有突出物,相信是患上罕有的肛門癌,腫瘤直徑估計更達兩至三厘米,但患者不能面對自己患癌,沒有再接受進一步檢查及覆診。
患上肛門癌未必一定要切除肛門,劉永基表示,電療及化療是醫治肛門癌的主流方案,估計約80至85%患者治療後毋須做手術,可以保住肛門,也毋須依靠造口排便,但當中仍約有30%患者會復發,到時便要做手術,這批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達20至45%,故呼籲患者不要放棄治療。
肛門癌屬罕見癌症,但由於與生活及飲食習慣無關,故防不勝防。劉永基指,部份肛門癌個案不難發現,若腫瘤生長接近肛門口,部份更會突出,甚至可以觸摸到,只是患者置之不理,延至不適加劇時才求診,錯過及早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