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走勢始終是受A股的影響較大,就算美股偏軟,只要內地股市回升,港股的表現也屬正面。
上證綜合指數連升3日,從低位回升近5%,已逐步有見底的迹象。收緊信貸帶來的套現壓力是否已完全反映呢?很快便可知曉。
「動態微調」確實會冷卻投資情緒,令股市調整,但這並不表示要打回原形,因為這是牛市,不是熊市。
近代的財金官員皆意識到,投資市場的波動對經濟的衝擊力越來越大,在財金政策上必定加以上下其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升得過急就壓下來,但又不要過猶不及;跌得太恐慌就要扶一扶,以免擦槍走火,為時太晚。
說得直接一點,股市已淪為政府調校經濟表現的其中一個工具。筆者在金融海嘯後夠膽指出股市步入牛市,原因只得一個,就是各國政府要救經濟,就一定要救股市及樓市。98年香港政府入市造市給予筆者的啟示,實受用至今。
政策出台前已跌定
當然,政府要調控股市,一定要有政策的配合,再加上一些一直以來忠心耿耿的打手。故此,大家不難發現,每次有不利政策出現前,相關受影響的股份其實早已經跌定下來。
昨日大市回升,個別受「產能過剩」問題牽連的股份反彈力最強,包括馬鞍山鋼鐵(323)、鞍鋼股份(347)及安徽海螺水泥(914)等。其實控制產能過剩,是否一面倒的負面因素呢?
若能防止產能過剩,對企業來說能有效控制成本,避免過度擴張,令產品價格穩定,其實是好事一樁,何需恐慌呢?
沈振盈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