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幾近一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率先思前瞻後,指未來會出「五招」改革本港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市場透明度。經歷雷曼迷債災難教訓,外界批評當局在加強銀行銷售規管時似已「矯枉過正」,即使結構簡單如人民幣債券,申購亦動輒逾一小時,他承認人債銷售手續過於繁複,大有改善空間。
記者:羅嘉銘
陳家強昨日表示,「規管過咗龍,令投資者買唔到(人債),但未必等同獲得最佳保障」。他重申,銀行界可仿效消委會做法,自行就投資產品的風險,釐定簡單清晰評分指引。被問及各家銀行或因自身利益而對同一產品給予不同評分,他指業界應統一評分機制,但避談會否由銀行公會負責,只強調這並非監管當局主導的事。
盼加強分銷經理職前培訓
備受爭議的結構性投資產品銷售手法,證監會擬於月底諮詢公眾,陳家強希望加強分銷經理處理投資評估的職前培訓,港府亦鼓勵業界就投資者按可承受風險能力作分類,訂定相關可銷售的投資產品;專業投資者定義檢討仍在進行,設立金融申訴專員之議也在規劃,惟未有時間表。
就國際形勢而言,陳家強透露,各國已達成三大監管改革共識,首要目標是將影子銀行體系納入監管,投資銀行、對冲基金以至從事金融信貸活動的非商業銀行如AIG等,過往放任借貸不會再走漏眼。其次,一個宏觀審慎監察機構即將登場,以跨市場、跨金融機構的定位,負責整個系統的穩定,除了一如既往地執行貨幣政策,更會注視過往忽略的各項信用及資產價格指標,如銀行CDS(信貸違約掉期合約)。
倡快設衍生工具中央結算
這套擬議的審慎監理政策會透過一籃子有效方案,有望降低因周期特性而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因過往銀行趁市道好景而放貸不斷,造就房產泡沫膨脹,爆煲後又迅速「收傘」,反而更快令問題惡化。他續稱,為衍生工具設立中央結算或交易機構,也須快速成事,他個人不希望每十年也有金融危機發生。
陳家強形容,全球性的監管改革需時,因各地利益團體和政治阻力勢拖慢改革步伐,但他提醒,金融海嘯並非如一般股災,海嘯完了仍有很多後遺症,美國消費大幅收縮,必然打擊全球工業需求。
港府「五招」加強金融體系監管
1.為低風險的投資產品,簡化過於繁複的銷售程序
2.鼓勵業界就產品風險提供統一的簡單評分指引
3.9月底前就結構性金融工具營銷手法諮詢市場意見
4.提升中介人分銷產品前的培訓
5.與業界更緊密合作,鼓勵競爭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財爺心聲
曾俊華:隧道中見曙光
回望金融海嘯一周年,兩位財金高官均指香港已度過金融海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稱,金融海嘯對本港影響最差的時間或已過去,形容香港是在隧道中看見曙光,第二季出口收縮情況較首季改善,次季經濟亦較首季增長3.3%。
陳家強:海嘯經歷一次就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則形容,「本港現已度過金融海嘯,我希望海嘯一世人經歷一次就夠。」他將成果歸功於港府處理危機反應夠快,兼施行準確措施,穩定市場信心。
他又讚揚金融監管體系經得起風雨,指金管局作為中央銀行表現理想,堅守多年的七成住房按揭上限政策,成功讓香港度過多次金融危機,歐美各地至今仍未追隨,令房產泡沫屢次發生,銀行又因涉足大量次按資產蒙受損失,最終禍及全球。
驀然回首,陳家強掛上教授口脗,指有5大原因導致海嘯降臨,除了聯儲局低息政策誘發過份借貸,「貸款並證券化」氾濫,影子銀行體系過大,交易對手風險猛然增加,各國監管機構缺乏規管而衍生出道德風險,結果在雷曼破產後,全球資本市場骨牌式傾倒,驚恐1930年代大蕭條再臨。各國政府深明消除恐懼才可停止下跌漩渦,全力極速全面救市,美國更用盡一切板斧,大印美鈔才能挽住頹勢,因格林斯潘模式的減息手段並未奏效。
保障公眾
任總:體系穩定需靠政府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專欄《觀點》內指出,環球金融危機凸顯了「回到基本」重要性,要達到維持金融體系穩定健全目標,政府當局有需要持續參與,促進公眾利益。
面對後金融風暴時期,現行制度架構下,應如何安排或重訂政府角色,極具挑戰,目前多個國際組織仍就釐訂監管及其他標準進行討論,本港在遵守國際標準的同時,亦要「找出適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改革方案」。
各國政府及央行開始研究退市機制,以免過剩資金引發惡性通脹,他指出,國際焦點正釐訂監控標準,推動改革以解決當前金融市場,特別是「風眼」地區、即已發展市場出現的問題。
他說,金融中介人以爭取盈利為目標自然不過,但此舉與促進有效資金融通的公眾利益,「可能並不相符」,當兩者存在矛盾時,金融規管及監管便要發揮作用,保障公眾利益;當然在自由市場裏,金融中介機構或會形成強大的游說力量,試圖減低政府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