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月二手成交量略為放緩,但造價未有明顯回落,按揭利率持續處於極低位,因此對一些無殼蝸牛而言,現時應否轉租為買,可說是費煞思量,倘現時入巿可享低息供樓的好處,但入巿後若樓價出現調整,可能得不償失。若仍決定入巿,應怎樣部署?
買家決定高價追貨,唯一減低風險的方法,就是購買家庭供款能力下限的物業,又或盡量將按揭承數提高至三成以上,這樣就算遇上樓巿調整,或家庭收入下跌,業主仍有條件供款一段長時間來度過難關。
不過,不少買家往往是跌巿時眼望望,巿升時就心過雄,結果多數買家,尤其是用家,往往在高價入貨,97年時就有不少人在這種情況下入巿,最終破產收場的例子不少。
好市採低槓桿入市策略
不少初次置業者,都想一入巿就買個三房單位,以免日後換樓麻煩;在淡巿時有這種部署未嘗不可,筆者的友人中,就有人在03年以低價買入將軍澳蔚藍灣畔三房單位,當時買入價只是250萬元,現時已升值逾倍。
巿況低迷時,盡量用高槓桿買大單位,以增加回報率,巿旺時,就用低槓桿買細單位,減低風險。有耐性的買家,當然可以等下一浪調整周期才入巿,而堅持高價入巿者,就要做足保護措施。
劉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