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開學的壓力或是導致小朋友忽然尿床的元凶,有兒科醫生指,開學時要熟習新環境、面對陌生同學及功課繁重等壓力,容易令尿床問題加劇,尿床會影響兒童的自信心及社交,若不及時治理,問題可延續至成年,令患者不敢與異性交往,隨時變成「宅男宅女」。
記者:梁瑞琼
尿床即夜遺尿,兒科專科醫生陳滿章指,兒童一般在4歲便不會再尿床,5歲或以上仍每周尿床多於兩次便有問題,中文大學過往一項調查發現每六名5歲兒童中,就有一人受此問題困擾,部份患者會隨成長不藥而癒,但少數人會尿床到成年。
需接受針對性治療
陳滿章指,近期求診的夜遺尿個案約增加兩成,估計是小朋友要面對開學的新環境,所承受的壓力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導致未能正確控制膀胱,引發尿床;若小朋友本身已有輕微尿床,面對巨大壓力時更會令病情加劇。他表示曾有一名小二學生,每周尿床近三次,因怕被人發現,性格變得孤獨,小息時只會瑟縮一角,故被同學排擠,自信心及成績也大受影響,今年初接受治療後,不但尿床次數大減,與同學關係也有改善。
成人也可以尿床,陳滿章指,曾有一名28歲女病人,自幼經常尿床,每周最少兩、三次,持續至中學也無改善,青少年時期不敢參加宿營,大學畢業後更不敢拍拖,很擔心自己會變成「宅女」,求診才發現是病理性尿床,即受中央神經系統發育不全等因素影響,接受針對性的治療,並改變飲食習慣後,例如少飲果汁及少食薯條,避免加重腎臟負擔,尿床情況大有改善。
陳滿章指,常見病理性夜遺尿成因包括抗利尿荷爾蒙受體敏感度不足,令有關荷爾蒙未能發揮作用;或膀胱控制異常,很小的刺激也會收縮遺尿;或連接腦部及膀胱的神經系統出現問題,令膀胱不受中樞神經控制,患者一般接受針對成因的藥物治療約六個月,便能有效控制病情。
家長也可從飲食預防子女尿床,陳滿章建議避免晚飯後讓小朋友進食含味精的食物,或飲用果汁及汽水等飲品,因會令身體排出更多水份,加劇尿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