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誕生40年 專制政權阻資訊流通

互聯網誕生40年 專制政權阻資訊流通

在這個資訊爆炸年代,假如沒有互聯網或電郵,相信e世代都感到難以過活。人們分隔萬里以外,仍能瞬間互通消息,實在拜40年前的今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員所賜。他們創造了互聯網,希望製造一個網絡資訊自由交流的平台,時至今日,互聯網越來越普及,但未來發展卻受到人為障礙的威脅。
1969年9月2日,UCLA教授克萊因羅克(LeonardKleinrock)和20名研究員,成功將一些無意思測試數據,經4.5米長的電纜,由一部電腦傳送到另一部電腦,成功替軍方網絡「阿帕網」(ARPANET)進行測試,標誌互聯網的誕生。
當年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個資訊分享網絡,支援美國的科研,並非作娛樂用途,直至英國物理學家伯納斯─李(TimBerners-Lee)在1990創立萬維網(WorldWideWeb),互聯網才開始在一般家庭之間普及。

黑客襲擊 逼網絡供應商設防火牆

在初期沒有規管及商業限制下,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帶動了信用卡網上付款、網上錄影等技術,克萊因羅克說:「資訊無限制,令百花齊放。」但時至今日,資訊流通卻因人為因素,反而諸多設限,例如垃圾電郵氾濫、黑客襲擊,迫使網絡供應商設立防火牆。專制政權為阻止民眾取得自由資訊,在瀏覽的網頁設限;商業機構為了打擊對手,限制旗下產品只可用自家軟件,例如蘋果公司的iPhone,都限制了互聯網的發展,令電腦工程界擔心,這樣的限制最終會扼殺創意。
美聯社

互聯網發展里程碑

02/09/1969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兩部電腦,首次替測試中的軍方「阿帕網」進行數據交換

1972 托姆林森(RayTomlinson)引入電郵,以@符號標明其他系統的電郵地址

1988 首隻網絡蠕蟲Morris出現

1990 伯納斯─李創立萬維網

1993 伊利諾大學研究員安德烈森(MarcAndreessen)研發了首個可顯示圖片的瀏覽器Mosaic

1994 安德烈森研發出商用互聯網瀏覽器Netscape;兩名移民律師在互聯網引入首個垃圾電郵

1995 亞馬遜網站成立

1998 布林(SergeyBrin)和佩奇(LarryPage)在史丹福大學宿舍成立Google公司

1999 網民突破2.5億人;Napster使網民廣泛使用音樂分享檔案,徹底改變了唱片業界生態

2000 網絡泡沫爆破;亞馬遜、eBay和其他網站首次遭到大規模拒絕服務攻擊

2002 全球網民突破5億人

2004 朱克伯格(MarkZuckerberg)在哈佛大學成立Facebook社交網站

2005 YouTube影片分享網站面世

2006 全球網民人數突破10億

2007 蘋果推出iPhone

2008 全球網民突破15億;多家航空公司推出空中上網服務

2009 美國《西雅圖郵報》成為首份放棄出版日報,完全變成網上報章

資料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