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國亮接受記者訪問,在談到香港的建築時說,熱衷炒樓令香港人失去居所裏的美好回憶,這個說法令人深有感觸。
很多年前,我們有永久地址,那個地址,基本上不會改變。我們的父親或母親在那屋中出生,長大,然後輪到我們。屋中每一個角落都被我們探索過,每一吋面積被我們細心摩挲過,牆角的蛛網、天花的暗漬、浴缸邊沿那一圈泛黃的水垢……都是我們對居所的回憶。對居所的回憶,其實也就是我們對自己成長過程的回憶。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一個居所,還意味着它跟居所內的人一起成長、老去,它見證着居所內的人生命的歷程,它也是有生命,會呼吸的。
曾經,置業意味着安家,是一家人安身立命之所。然而,曾幾何時,居所不再是一個家,它成為一個商品,而且是香港人最熱衷炒賣的商品。置業的時候,人們不再考慮自己的需要,不再期望把它變作一個生命,跟它一起成長、經歷,人們考慮的是它的升值潛力,它的炒賣價值。一個人一生之中,有許多房子經手,買進來,賣出去,所有快樂或者痛苦的回憶只與賺蝕有關,閉上眼睛,卻想不起來哪一間居所留下過生命的痕跡。
數年前置業,裝修期間收到地產經紀電話,跟我說房子升值了二三十萬,放不放。我愣怔了好一會,不能理解。我是那種對居所有強烈感情依戀的人,買了,就期望跟它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