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有一個「小金庸」,年方四十,不是武俠小說寫得跟金庸一樣高,而是五官長相,生得與查先生少壯時一個模樣。尤其一對上翹的劍眉,天生異相,一看叫人嚇一跳,以為是查先生另一個兒子。
「小金庸」雷州半島人,名叫陳宇,是中國七十年代後出生的企業家,開創了一種酒,叫做「諸葛釀」,成功之後,全國競相仿冒。「小金庸」訴諸法律,擺平盜版,然後又轉行發行香辣醬,賺了錢之後,以他爺爺的名字,開了一家草堂。
草堂像馬會一樣,向會員開放。凡是小金庸看得起的文化名宿、詩人騷客,堂主都會發出煮酒帖,邀請來草堂一聚。
堂主逢人相告:小時候在雷州,他是農民,種田養雞,因為父親喜歡三國,叫他看書。他情迷諸葛,長大之後,就承包了一家酒廠,出產白酒,取諧音為諸葛釀。
陳宇跟一般的大陸商人不同,不愛收集法國名牌,手腕上也不見金勞,四十不到就有了產業,反而想到退隱江湖,建了一座草堂,不叫CEO,自稱堂主。
有民族文化氣節的人,比較令人佩服。「身為江湖的管理人,宋江就是梁山泊忠義堂的堂主,何必事必都CEO?中國時興叫張總、李總、陳總:我叫你做陳堂好了。」堂主聽了,引為知音,自然大樂。
中國七十年代後生的一代,經歷過農村最艱苦的時世,幸好毛澤東在最適當的時候死掉,又遇到「改革開放」,這一代人,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都吸收了精華,就像英文說的:HavethebestofbothWorlds。他們做生意有拼勁,也喜歡讀書。跟這一代新興企業家聊天,他們第一句就強調自己是農民出身,賺了錢,就要追求知識。
這是香港同一代人無法競爭的地方。七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是吃自助餐的一代,成長時衣食不缺,還有九年強迫免費教育,不像大陸的同齡人,十六七歲,社會就出現巨大的變動,其中波濤洶湧,煉淬人才。
諸葛亮是知識份子,也是種田出身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漁樵耕讀,耕讀本來就是一種生活境界,後來才有了什麼士農工商的階級分野,毛澤東把「知識份子」和「工農」對立起來,把大學生下放勞改,中國的經濟,由耕讀之別,變成城鄉之差,農民就淪為賤民。中國文化「復興」不了,關鍵在此。生意人開了一家草堂,激發思考,然而草堂四野到處地產項目,也沒有了田園。這些問題,再探究下去,就說來話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