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思覺失調是一種常見精神病,估計每100人中就有1人出現症狀,香港大學醫學院獲馬會資助近7,000萬元拓展思覺失調服務,包括一項為期5年的臨床研究,確立如何才能為患者提供最理想的干預治療模式,並會為1,000名早期患者提供治療。
教授以自身經歷研究有成
港大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昨日舉行啟動禮,計劃總監陳友凱教授指,服務主要分三方面,包括為1,000名26至55歲的早期患者,接受個人化及分階段的介入服務;又會在社區舉辦一連串活動,提高市民對思覺失調的關注;並會邀請450名在公立醫院跟進病情的思覺失調患者,參與一項有關干預治療模式的臨床研究。
該計劃的國際顧問、新西蘭著名神經科學家RobertMiller教授指,自己年輕時也曾受思覺失調影響,令學業受到影響,經歷令他對大腦功能研究產生濃厚興趣,最終更破解了思覺失調與腦部多巴胺分泌有密切關係,此研究成果為日後制訂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線索。他慨嘆,作為思覺失調的康復者,最難面對並非病患本身,而是社會人士誤解帶來的孤獨與恐懼,故為患者提供早期治療與服務,以及加強公眾教育也非常重要。
為減少社會對思覺失調誤解,計劃會為約13,000名社工、輔導員、心理學家、警察與教師等前線人員提供培訓,識別思覺失調的症狀。思覺失調症狀成因眾多,常見包括血糖轉變、酒精及藥物影響、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經常睡眠不足也可致症狀出現。